“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元旦一过,北京教育进入2016节奏。新的一年,北京的教育工作要点有哪些,各区关注的教育重点是什么,又有哪些亮点……日前,记者采访北京市各区教委,盘点各单位教育工作要点,探寻北京教育2016年发展的脉络和步伐。
深化落实学区制
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以学区制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各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新的一年,落实学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依然是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去年12月25日,朝阳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新调整的15各义务教育学区,形成学校以强带弱的新格局。“2016年朝阳区将构建学区发展理事会,作为各学区的管理机构。”据朝阳区教委主任肖汶表示,学区理事会将由教委包片领导、包片科室、学区内各中小学校长组成,将逐步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街乡代表、社区居民、家长、知名人士等参加。在各学区内,不同的学校可共享设施设备、骨干师资、优质课程、信息网络等,以打破资源使用壁垒。
同样,在2015年年底,海淀区也正式公布将辖区内122所小学和77所中学划分为17个学区。新的一年,海淀区将进一步深化学区制改革,通过名校办分校、委托承办等方式,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统筹、均衡配置和共建共享,实现中小学的有机衔接,最终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过去一年,东城区通过不断推进学校深度联盟、九年一贯制、优质教育资源带一体化建设,已使全区中小学优质资源覆盖面达90%以上。2016年,东城将进一步将学区制改革落实。
当下,对于郊区来说,发展教育集群,引进名校资源是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的重要举措。“今年,昌平区将以引进名校、区域特色校、高校参与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建设、高校办附中附小等为中心,整合已有的联片教研、校际联盟等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区域学区制、名校办分校、跨学段拉手校等新型发展联盟,逐步构建东、西、南、北、中5大教育发展集群。”昌平区教委主任李成旺表示。在昌平各集群内部,干部教师培训、特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综合素质提高、设施设备共享等资源整合平台将被搭建起来,实现学校抱团发展。怀柔区今年则进一步推进区直属校、平原校、山区校深度合作的学区制建设。
外部“输血”
郊区名校大幅增加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目标,对远近郊区来说尤为重要。今年,北京城区的名校资源将进一步向郊区辐射。各郊区也不遗余力引进名校资源,用外部“输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
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教委主任张绍武介绍,今年通州将引进两所左右市级名校,争取秋季招生,高标准筹建一所北京市教委直属学校。同时,景山学校、首师大附中、北京五中、北京二中、人大附中附小等通州校区实现开工建设;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国际部将开始筹建工作,以此推进通州国际教育发展。
在平谷区,引进优质资源的力度将再次加大。平谷区将落实北京实验学校及其附中、附小、附属1幼儿园合作协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同时大力推进与北京一师附小、北京实验二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师大附中合作项目进程,确保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今年建成招生。此外,计划在明年,北京教科院平谷实验学校建成开学,北京实验二小落户平谷区。与此同时,进一步通过引入大学1~2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