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制定的高考加分制”于今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家长不禁疑惑,素质教育难道已经不重要了吗?实际上不是素质教育不重要了,而是一些家长简单地将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使得素质教育“走入歧途”。
在培养孩子特长方面,中国家长总是习惯性地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或为了升学加分,或为了参赛拿奖。然而出于这种目的的特长教育,却是本末倒置。学习特长,在于培养学习的兴趣。如今一些学校开始推行“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涉及艺术、体育等方面。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了解,在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每周有超过60种课外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且均有专业的教师授课,而学生则必须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物理搭配体育,或者更具创造性地用文化搭配一门学术课程。丰富的选择和带有鼓励性质的搭配建议,是为了让学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间找到共通点,让兴趣带动学业找到支点,最大程度发挥“兴趣”这位老师对学习的激励作用。
如果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层面,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几年前,一位法国女钢琴家在南京举行音乐会被气哭的报道曾见诸报端。原来当晚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多是带着孩子前来接受艺术“熏陶”的家长,孩子们坐不住,吵闹声很大,但中国家长却不以为然,让表演的钢琴家受了委屈。在中国的一些家长看来,音乐会是一场绝好的琴童“教育会”,那么参加音乐会的目的也就与“欣赏音乐”无关了。在事后采访中,这位法国钢琴家如此说道:“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可以把纷繁的比赛放一放,多开自己的演奏会,这样当有人弄出杂音,才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让别人在台下静静地倾听自己,有多么重要。”
与在座位上吵闹的孩童不同的是,来自天津的4岁小女生Mimi,在英国惠灵顿公学校庆盛典上,作为自1871年以来年龄最小的表演者登台献上钢琴独奏后,赢得数千观众的喝彩。在传统英式精英教育理念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要比单纯的传授技巧更为重要,而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艺术品质和素养的培养也在潜移默化间完成。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舞台去感受艺术、展现才能,正是英国惠灵顿公学的传统之一。
今天的中国,学习音乐特长的孩子每年都在增长,但我们常常只侧重于教会孩子旋律、节奏或者音符,却缺乏对最基本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如今是时候让素质教育脱离功利化的束缚,回归育人本质,以此更好地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以撑起整个民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