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去世了,你知道吗?”
这成了今年4月被无数人为之奔走相告的噩耗,互联网上掀起了一阵缅怀的浪潮,人们吟诵着《百年孤独》的开头段落,温暖的烛火开始在各个悼念网页上安静的燃烧。
马尔克斯就这样在千万人悼念的烛光中睡去了,而不仅是他,诸如乔布斯、迈克尔杰克逊等众多名人,他们的逝世在互联网上被难以计数的人秉烛哀悼。人们追念他们的故事,唱着怀念的歌,点燃一根根小小的蜡烛,一如既往的爱着他们,就像他们还活着一样——这便是新近兴起的新型悼念方式,网络悼念。
也许会有人不平,觉得在网上悼念的人不乏跟风者,这样的浅薄是对逝者的侮辱。然而看着那些摇曳的烛火,我却觉得浅薄也好,跟风也罢,那都是人们对于逝者的一种重视、想要将他们永远留在眼中,烙在心里的一种心情。不论是逝者,抑或是生者,这都不失为一种安宁的寄托。
突然想起韩退之在《祭十二郎文》中“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的悲痛。自小相依为命的亲人在遥远的另一片土地上寂然离去,而哀讯在七日后尚才传到,想要抚棺痛哭,人已落土,而山遥水远。连来到苍白的墓碑前,再抚摸下碑文上亲人的名讳也成了奢想!不要说网络,在那个就连像样的交通也不曾有过的时代,这该是怎样的痛彻肺腑!生死一别,便真的是永别了。
然而当代,似乎一切都变了。一位叫安妮·索菲的女子在互联网上创立了一个悼念网站,人们贴上逝者的照片,并不时更新动态,再现逝者的音容相貌,就好像他们还在一样。正如安妮所言:“这个网站没有死亡的灰暗,只有一分积极的对生命的热爱。”
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也许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纪念逝者的方式,只是画上晦涩的壁画,或是在充当纪念碑的岩石下哭泣,而时过境迁,即使我们所爱的人在难以企及的远方突然逝世,我们也有了一片能及时寄托哀思的安宁之地。互联网并不是逝者的埋骨之处,而是可以使他们成为永恒的,由爱构筑的天堂。在那里,生者之哀思得到了寄托,逝者的灵魂也得以永生;生者用爱和追思编织了一张捕梦之网,而逝者则在这片柔软中,永远地与他们爱的人在一起。
正如马尔克斯,他用了一生歌唱孤独,但却葬在了最为温暖的怀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