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海归创业者给创投圈带来清新引领之风
为了创业,何芹卖掉了北京的一套房子作为启动资金,“如果一个本来可以带来安全感的东西变成了束缚,那就果断卖掉。我创业其实已经算晚的了,但是再晚都不会太晚”。
她以“极客”来命名自己的沙拉,“‘中国制造’在国外很多时候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我就想用工匠精神打造一款非常极致的产品”。创业要求她成为一个全才,财务、人事、融资样样都得学。
“由于公司发展很快,我必须要加速学习。这些经历,不管是下一次创业还是找工作,都可以用到。很多人都担心创业失败了怎么办,别担心——最多就是损失钱,但是个人一定会增值。”何芹说。
调查发现,49.1%的海归创业者曾有失败的经历。海归认为自己在创业方面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不会与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审批阻碍(29.3%);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26.3%);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战略制定不当(26.3%);人才政策没落实、优惠没兑现(18.2%),受到不公平竞争的侵犯(18.2%)等。
不过,一些海归创业者给创投圈带来清新引领之风。当融资造假成为公开的秘密之时,低息快速融资平台“量化派”创始人周灏,向媒体公布的融资数额不仅真实,还精确到了小数点后6位——2058.725779万元。有人说周灏傻,可他并不后悔,“造假对踏实做企业的投资人是不公平的,公布一个看上去很美妙,实际没有任何效果的数字没意思”。
调查中,多数海归创业者表示,自己的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海外互动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分销渠道(66.7%)、更容易从海外获得必要技术(66.7%),获得海外研发合作伙伴(50.0%)、了解海外消费者的市场需求(50.0%)、与海外企业建立密切联系(41.7%)、更容易在海外建立品牌(33.3%)。
何芹现在最发愁招人,“真的非常非常难,懂互联网营销的人都是靠‘抢’的。我们虽然拿到融资,但是都很难说动别人加入。缺人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下一轮的融资”。
程震也认同,招到合适的人太难,“想找一个在网剧制作方面有经验的人几乎不可能,只能是各个领域出来的小伙伴合作。创业公司也没办法培养人,流动性太大”。
调查显示,海归在创业上主要遇到的困难有:融资困难(27.3%)、经营运行成本高(27.3%)、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24.2%)、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20.2%)、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16.2%)等。
半数海归创业者称一些政策缺乏细节难以落实
创业以来,何芹听说过很多政府扶持性的贷款政策,“有一个是满足条件直接就给40万元,但我查了以后发现要拿这40万太难了,首先了解的信息就不全,到底要怎样申请公布出来的通知并未明说。我一想还要填那么多表,见那么多的官员就打怵”。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创始人恨不得一周工作120个小时,哪里还有时间和政府打交道呢?这就导致政府虽然提供了很多好政策,但我没享受到。”何芹说。
调查显示,50.0%的海归创业者表示一些政策缺乏细节难以落实。海归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66.7%)、“金融服务”(58.3%)、“创业场所提供”(41.7%)、“人才引进”(33.3%)、“技术转移”(25%)、“管理咨询服务”(25%)、“创业辅导”(25%)等方面的帮助。
2012年,周灏辞去巴克莱银行全球精英中心副总裁的职务回国时,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虽然他收入不错,拥有多张国外信用卡并且记录良好,但想要申请一张国内银行的信用卡却很难。他瞄准这个市场痛点成功创业,但他的经历也折射出很多留学人员回国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从2008年起,我国就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千人计划”,旨在引进并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型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近年来,全国各地又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创业中心、孵化器和创科空间等载体,但在企业与技术对接、高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在海归创业政策需求方面,58.3%的海归创业者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的问题,50.0%的受访者希望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
徐小平表示,5000年文明的中国味道、中国创造、中国形象、中国力量还没有成为全世界欢呼拥抱的标志,这个重任有待新一代海归创业者实现。他认为,“海归创业者需要加上理想主义的‘海盐’,做的就是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