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不回家的打工仔:每个人背后,都有幸福辛酸(2)

2016-02-03 13:08 广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走近不回家的打工仔:每个人背后,都有幸福辛酸

服装批发市场:打工仔的“开店梦”

人流密集的七浦路,是上海当地有名的服装及其他生活用品批发地。

19岁的宋宏平就在这里做一个普通店员的工作。每天从早上7点要干到晚上6点打烊,基本干满一周七天,只有在淡季的那几个月,他一周才有2个上午的休息日。春节前的这些日子,自然生意比平时要好很多,“休息”对宋宏平来说,几乎就是奢望。

“有活干就不错了,哪还会嫌弃这些。”宋宏平说,今年春节不打算回去,而是让家人一起来上海过年,“主要是我伯父伯母、两个堂姐,除了大堂姐已经结婚跟自己老公住,剩下的伯父一家都住在我租的小屋子里,挤是挤了一点,但人多也热闹嘛。”

小宋来自云贵高原的一个小村庄,父母在他年幼时便将其托付给伯父一家,自己外出打工。小宋说,19年来,自己对父母的印象非常淡,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流,“不过我也习惯了,从小都是靠自己,高中开始,学费都是自己赚的。”

小宋说,高中三年,自己通过寒暑假到KTV做迎宾男童,赚了些学费,“但我实在担负不起大学的高额学费了,就决定到上海来打工,也让自己见见世面。”小宋所在的高中,已经是当地县城最好的高中了,每年有40~50人能考上一本,“但大部分都是省内的,去昆明已经算是最好的了,很少有考出省的。我那年就一个考去了重庆,前些年听说有个上了清华,县里奖励了10多万元,因为这种孩子实在很少。”

初到上海,当走下长途大巴,小宋称自己在原地愣了足有半分钟,“到的时候是凌晨,即便这样,我还是能感受到大城市给我的震撼——那宽阔的高架,比咱家最好的道路都宽。到处是高楼大厦,不开玩笑,真的连方向都找不到,实在太大了。”说到春节回家,小宋说,往后几年,应该都是在上海过年了。“来回成本不合算,如果算上时间,坐长途汽车就要5整天,太累了。”  “儿子的心意,上哪儿都带着”

上海火车站候车室:“儿子的心意,上哪儿都带着”

在上海火车站的二楼候车室,正准备搭车回老家阜阳的廖女士正在给老家的儿子发微信。“就快见到妈妈了,回来跟我说说学校里读书的事儿啊……寒假作业不能耽误,不能赶时间做,要每道题都搞懂……读书要读好,才会过好日子,不然以后只能跟妈妈一样打工,很苦的……”

虽然在微信里不断督促儿子,给儿子“敲木鱼”,但提起自己的这个已经读初中的娃,廖大姐还是充满自豪,“这学期大考,娃考了全班第一、年级前五,校长都表扬他了。他读书肯动脑子,记得住。而且我长期不在他身边,他懂事,能自觉读书,我很高兴。我们可不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一辈子就在工地上过了,现在就指望着这孩子能出息。”

黑色的双肩包、一个拉杆箱、一个蛇皮袋,这就是廖大姐的全部“家当”,“买了点礼物回去给儿子,都是他喜欢的。”说罢,廖大姐兴奋地拉开背包,里面有一个崭新的iPad。

廖大姐工作的工地是上海一片旧改小区建设项目,“平时为了进度和工期,我们都很少休息。而且工地的安全作业也离不开人看着。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供娃上学嘛。”廖大姐介绍,她离异三年多了,家里还有个80岁的老母亲要照顾。

而在大姐的拉杆箱里,还放着她的两件“宝贝”——一瓶护肤霜和一个红色的保温杯。“无论我去哪儿打工,这两件东西我一直带在身边。这都是儿子在假期去打工赚的钱帮我买的。护肤霜我都省着用,光看着就很开心。”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