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返乡创业女青年的人生突围(2)

2016-02-15 08:42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名返乡创业女青年的人生突围

从亏损到盈利

然而,还没等到鸡产蛋,杨光就赶上了2012年的禽流感,到处都在扑杀小鸡,鸡蛋价格也因此大幅度下跌,从140元一筐跌到了62元。持续一年,杨光的鸡蛋无人问津。就这样,首批鸡亏损了4万元,她把老鸡卖了,还了老板的账,可是妹妹和朋友的钱只能先欠着。

“这下赔钱了吧!”很快,村里传出了质疑声。杨光把自己关在家里,几天不出门,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干下去,“不能放弃,更不能让帮助我的人失望”。

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女青年及时从失败中悟出了经验:“再也不能像父母那样去养殖了,不懂得科学养殖,如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

在当地农委、畜牧局的组织下,她前往省内大型龙头企业参观学习,又参加了“农村新人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并拿到了资格证书。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新概念一下子冲进了她的脑海里,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邻居异样的目光,杨光“厚着脸皮”把每个亲戚、同学的家跑了一遍,又养上了第二批鸡。此时,在团组织的支持下,她获得了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又扩建了标准化的鸡舍,将养殖规模从2000只扩大到8000只。

2015年粮食价格低,对养殖户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杨光又引进了100多头猪仔。一年下来,连猪带鸡,杨光有了20多万元的收入,终于还上了前几年的借款。

春节期间,不断有商户上门收猪,此起彼伏的猪叫声让偏僻的养殖场热闹起来,杨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感慨道:“一年来受的罪,终于有了回报。”

吃苦的幸福

为了节省运费,杨光自己进豆粕、麦麸,刚开始创业时每次都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骑着电动三轮车去拉。有一天,刮风下雨,她一手扶着三轮车车把,一手抱着孩子,在雨里行驶了一个小时,全身都淋透了,回到家就发烧了。

为了自备饲料,今年杨光又包了十几亩地,自己种上了玉米。可是,快收获时,由于天气原因,一夜之间十几亩玉米全倒了,收割机根本用不上。

杨光从鸡舍到猪舍忙完后再到地里收割玉米,一个人一天割了一亩,3岁的孩子每天跟在她身后,被阳光晒得黢黑。

作为“闺蜜”,周艳桃非常佩服杨光身上的这股子“韧劲儿”,经常帮她“搭把手”盖鸡舍、拉料,她深知“一个女人家做这个事情的不易”。

位于苏皖交界的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杨乔村的青壮男劳力大多在外务工,村里“留守妇女”的主要工作是“带带孩子”,做一点农活。

在周艳桃看来,白天打打麻将、傍晚拉拉家常,就像在日复一日的“混日子”,等于在虚度青春。因此,她发现自己和村里的很多女青年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唯独和杨光这几个“干事的人”能够说得来。

如今,在杨光的带动下,周艳桃和村里其她几个女青年加入进来,建起了农业合作社。“一个女人在农村创业不容易,有时候家人都不理解,现在有了伴儿之后,孤独感少了很多。”周艳桃说。

山头镇镇长王江介绍,为了支持杨光等人的创业,镇里打算修一条通往养鸡场的路。此外,一家与杨光合作多年的大型养殖企业也表示,将继续支持她的合作社,在当地构建“龙头企业+散户养殖”的经营模式,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增收。

“人在世上难免要吃苦,现在不苦,也许将来会更苦;苦吃完了,就剩甜了。”这是29岁的杨光总结出的一句“人生格言”。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