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继承制有望实施
上班族,每个月的工资条上都有缴纳社保这一项,对于这个项目真正意味着什么,很多年轻人现在可能并不清楚,因为这些养老保险和自己退休生活的关系似乎要过几十年才能体现。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老保险却意味着每个月去银行排队的一天,意味着大部分生活来源,对于其上面几十元金额的变动,他们也一清二楚。
正是每月都要缴款,让很多人对于养老金的余额归属有着别样的担心,特别是对于缴纳养老金“亏了”的担心。有人表示“工薪族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交钱,但是可能去世后,自己交的钱还没有领完就‘充公’了,难道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活得久一点吗?”
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读。查询人保部《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就可以看到其中有明确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如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参保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全部继承。而在此前,参保人死亡,继承人只能继承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利息等资金,但个人账户中的政府补贴(含政府代其缴纳的养老金)的资金或余额,则不能继承。
“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全部继承”已经明确写入了法律条文,似乎可以解答一些人的疑问。近日,又有人保部门的专家向媒体表示,下一步在养老保险制度修正的时候,统筹账户应该设定一个最低发放年限,如果没达到最低年限,剩余年限的钱也应由子女继承。
多缴纳养老保险合适吗?
年轻的上班族小张,其单位为他缴纳养老保险是按照最高的上限缴纳的,拿到扣除养老保险后不多的工资,小张觉得这个月的钱不够用了。对于缴纳养老保险可以多领退休金的说法,小张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现在所缴纳的养老保险未来领取不一定合适,还不如现在手头多宽裕些。
中年人老王是个自由职业者,需要自己缴纳社保。在缴满了15年养老保险之后,他没有再继续缴纳养老保险。因为别人告诉他:活得长才合适,万一活到60岁人没了,多缴纳养老金也不划算。另外,考虑未来通胀,养老金也拿不到多少。
实际上,人们的这种担心并非个案,社会对于多缴多得的养老保险激励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养老金划算与否与人们的预期寿命有关。以5000元月薪的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为例,分别缴满15年和35年,根据现有的养老制度计算,不论是哪一种缴费方式,60岁退休后,该职员必须至少连续领取养老金16至17年才能拿回企业及自己缴纳的全部费用。
对养老保险划不划算的担心是否有道理呢?有关专家指出,退休人员退休时领的养老金,与其缴费年限长短、缴费水平高低直接相关。缴得多、长,领的养老金水平自然高。15年只是判断参保人员达到退休年龄后能否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以企业职工为例,企业职工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相应的计发月数。
养老问题专业人士也指出,任何事关利益的账目,必须要算清才能打消公众疑虑,尤其是事关养老保障的账目,对于像统筹账户部分能否设立最低领取年限的制度设计提议,相关部门也应该尽快考虑,只有制度设计合理了,大家才有“多缴多得”的动力。
养老保障应由三部分构成
专家建议,完善的养老保障应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二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是30%左右。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年金、基金、股票、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等金融工具或实物投资,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
不过,在这些部分中,企业年金一般由有能力的企业自愿建立,也就是说,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所以目前只有很少的企业职工能享受到。
商业年金保险就犹如个人养老规划的“守门员”,一般而言,基金、股票、房地产会带来较大的收益预期,但同时伴随着的高风险也不容忽视。它们犹如球场上的前锋、前卫,冲杀在前的同时,也随时有“受伤”的风险。商业养老保险则是专钱专用。就长期确定的固定养老规划而言,商业年金可以在被保险人年老退休或保期届满时,由保险公司按合同规定按期支付养老金,也是养老补充的一种。
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联合最新发布《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51,排名与美国并列全球第三。从三年来的数据看,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稳步上升(前年的指数为6.30)。调研组认为,偏好储蓄的习惯是中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指数在世界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然而,退休准备指数得分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居民的退休准备已经做得足够充分。比如,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对于退休并没有充分的准备。(记者 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