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接轨的酒桌文化令人头疼
在受访大学生中,69.2%的学生表示校园内的聚会活动受到“拼酒等社会风气或其他流行文化”的影响,发起者结账、AA制、轮流卖单成为主要的结账方式。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赵毅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喜欢活跃在各大聚会上的‘积极分子’”,相较于“跑场子”,自己宁愿在宿舍睡一天觉。但在生活里,他还是选择去参加社交聚会,“多认识一些人,刷资源”。
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赵毅与同学们的聚会项目也无外乎吃饭、唱歌等,他认为“重要的是一种氛围”。关于饭店、KTV等娱乐活动场所的档次,他们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似乎只要离活动场地近,有一张能容得下所有人的圆桌就可以进行一次愉快的聚餐。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外联这个圈子其实就是喝酒,”赵毅坦言,酒在饭桌上自然也被赋予了更不一样的内涵。在他看来,“喝酒和抽烟一样,都是幌子,目的就是为了和人交流。”
“餐桌上喝不喝酒也必然导致不一样的效果,”赵毅说,“不喝酒就少了点趣味在里面”。社会人聚会的影子似乎也能在他们的餐桌上看到一些端倪,“和大人们聚会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交朋友、刷资源”。
在温记忆中,她曾作为新生班级的班级导师在军训结束时和大家一起庆祝。令她意外的是,饭还没吃几口,同桌的人就开始张罗喝酒,“目的就是要把别人灌醉。”将近4个小时,空酒瓶摆满了一个大圆桌。看着大家好像很开心,每个人都很深情的样子,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漠了”。
赵小北是郑州一所高校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他的学生干部头衔可以列出一长串。于他而言,从各个院系的学生组织聚会到寝室小聚,他几乎每周都有应酬。他坦言自己虽然早已适应聚会的氛围,但并不喜欢。“明明是个学生,非要搞得和进入社会工作的上班族一样,不太好。”他补充道,“作为学生,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 在赵小北看来,聚会的实质意义应该是聊聊天、说说话、增进感情,是不以利益为纽带的。
令赵小北头疼的还有聚会上常有的开场白,作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他必然要当着老师的面发言。“不喜欢也不会说官话,可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还要提前打草稿。”他表示很苦恼。
账单折射学子间的贫富差距
在受访大学生中,89.96%的学生表示聚会活动的花费来源于家庭。
同学间的聚餐消费让陈云鹤唯恐避之不及。从上大学开始,她就没再从家里要过钱。兼职做家教、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打工、凭成绩取得的奖助学金,成为她供自己和弟弟读书的经济来源。人均上百元一次的聚会在她眼里是笔不小的开销,“够在食堂吃一周午饭了。”但她表示,班里沟通感情的聚会,“像唠家常那样的”,自己也会参加。
而对许飞来说,同学聚会应酬的账单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你的人脉、交际圈,我父母会给我承担这部分费用。”母亲特地留给他一张信用卡,告诉他结账时直接刷卡即可。社团换届前期,许飞和朋友认为这段时间“最需要打感情基础”,所以他几乎每天都有应酬,而到底为此花费了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社会互动有很多,聚餐只是其中之一,重要的从来不是吃什么。”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董中煜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其一是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交压力和心理焦虑,对家境不好的学生尤甚;其二是容易造成学生的层级化和对立;其三是容易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把请客吃饭作为社交的主要获得手段,其实能力和地位才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其四是对高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