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孩子吃亏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据调查,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家长的影响下养成了“不吃亏”的性格。
我的学生小诺和晨晨是两个淘气的小家伙,经常一起玩耍嬉戏。有一天放学时,两个孩子由于碰撞起了矛盾,互相扭打起来,一个被抓了眼皮,一个被撞破了嘴唇。老师发现后及时制止,才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两个孩子气鼓鼓地留在教室里等着老师和家长。在老师简短的讯问还没有结束时,其中一位家长高声说道:现在眼睛没有皮外伤,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问题!”另外一位家长也不甘示弱,坚定地回复说:“可以呀,我们给你看眼睛,你给我们家孩子看嘴唇!”就这样,两位家长在孩子面前,在老师面前肆无忌惮地理论起来。本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却演变成了两位家长的唇枪舌战。站在一旁的孩子们惊呆了,老师见状及时劝阻,才化解了当时的矛盾。作为班主任的我,想给大家支几招: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静观孩子来处理。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孩子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最好让孩子自己选择解决的方式。
“吃小亏”有价值。只要不危及孩子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都可以称为“小亏”。家长们要明白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孩子社会化的进程。
当吃亏变成伤害时,家长一定要给予支持,帮助孩子走出阴影,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此时,争抢的东西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事情过去之后,与孩子耐心分享感受。当一件事情过去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下对这件事的感受。通过和孩子这样聊天,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灵活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让他明白谦让也是其中的一种办法。
通过经典故事,让孩子理解谦让的含义。当“融4岁能让梨”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印在他的记忆里的时候,这个故事所蕴藏的内涵,也就会慢慢深入到他的心里了。这个正面的例子,会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愿意学习和效仿的行为规范。
和孩子做角色游戏,帮他体会谦让的乐趣。比如,让他分别扮演懂谦让和不懂谦让的不同宝贝,或是扮演处理问题的老师。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体会受到别人谦让和不谦让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启发孩子思考和判断。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园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