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业难言放弃 职业拳手期盼梦想照进现实

2016-03-05 09:5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对事业难言放弃 职业拳手期盼梦想照进现实

图片来源:网络

昨晚(4日),职业拳击赛事“拳力联盟”第二季在上海开打,又一批职业拳手登上了职业拳击台。说是职业拳手,其实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像邹市明、熊朝忠等著名拳手一样,以拳击为惟一职业。连日来,据本报记者调查,这些拳手中很多人没有经纪公司或赞助商支持,他们如果只靠打拳,根本养活不了自己,还须通过其他途径维持生活,利用业余时间训练、比赛。

即便如此,由于对拳击这项运动的热爱、一旦成功后带来的名利诱惑以及自己多年的训练付出,这些拳手对拳击事业仍难言放弃。“我们确实不容易,很辛苦,但对拳击的那种喜爱是无可取代的,这是支撑我的最大动力。”今年26岁同时还是一家上海快餐店小老板的竺奕骏说,“曾经在最纠结的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我挣了很多钱,还想要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是会手痒,想打拳。那么,现在正是我练拳最好的年纪,又怎能放弃呢?”

夜市摆摊 凌晨收工练拳

像奥运冠军邹市明、世界拳王熊朝忠等,已经在拳击台上打出一片天地,走上人生的高端,由此获得的收入自然相当可观。不过,这些著名拳手毕竟是少数,实际上大多数拳手并没有依靠打拳获得丰厚回报。

竺奕骏在拳坛的绰号叫“猪排哥”。2012年,他在夜市摆了个猪排摊,两年前“升级”有了自己的门脸。竺奕骏与拳击结缘是2009年,陪表弟去拳馆学拳的他,被训练场景吸引,“几乎陷入对拳击的痴迷,从此便像一日三餐不可少了。”

每天10时多,竺奕骏会到店里,11时开门迎客。忙过中午时段,把店留给伙计,自己出发前往拳馆,15时到17时训练,18时再风尘仆仆赶回店里,忙到22时打烊盘点。“一般不是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我不会耽误训练,实际上我经常因为训练、比赛提前打烊。”竺奕骏说,创业之初比现在辛苦多了,每天忙十几个小时,只能凌晨收工后在小区花园里自己摸黑训练。“如果不忙生意,就有更多时间练拳,进步会更大;如果不练拳,把全部精力放在店里,会挣更多钱。”但他只能两头兼顾,生活要维持,对拳击的热爱也放不下。

竺奕骏所在拳馆的主教练杨晓龙,曾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拳击队队长。他见身高臂长、爆发力强的小竺是块好材料,又肯吃苦、有恒心,免掉了他每月几千块的学费。

“现在餐饮不好做,收入还不如去公司上班。但开店自己能做主,安排训练、比赛,时间相对自由一些。”竺奕骏梦想着未来如果能以拳击为生就好了,“但成功要靠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我必须努力训练,争取提高。”

全国冠军退役后愁训练

在参加“拳力联盟”的众多拳手中,像竺奕骏这样出身俱乐部的选手只是少数,更多的是从各地拳击队退役或转型的拳击运动员。他们底子好,训练系统,而且比赛经验丰富,这让半路出家的竺奕骏很羡慕。

28岁的儋州拳手麦清贤,昨晚在职业拳击台上取得了自己加入职业拳击后的首胜。他是2013年全运会拳击冠军,去年夏天还入选了国家集训队。由于伤病,他在去年秋末从海南拳击队退役。

“退役后,看到职业拳击机会越来越多,我觉得自己还有能力,就想试一下。”麦清贤如此解释自己的参赛原因,他甚至想“冲一下金腰带”。

不过,麦清贤眼下有个大难题:无法保证训练。这一难题在各方面保障充分的专业队中不可想象,却是这些拳击“个体户”们常常面对的困难。“我都退役了,就不太好意思再回海南队‘蹭’训练。现在没有训练场所,没有陪练,不好办啊。”他现在正找人想办法,下一步很可能离开家乡,跟上海队一起训练。

至于收入,麦清贤倒是不太发愁,“我才刚进入职业拳击体系,还不知道打职业比赛能挣多少钱。我也不想考虑太多,惟一想做的是把拳打好——我的目标不是挣钱。而且,只要你拿到成绩,自然会有经纪公司找你,收入也会提升的。”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