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
饭碗端得更加踏实
本报记者 白天亮
【图景】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00万人,越来越多人当上“小老板”、端起“新饭碗”,有活干、有钱挣,无数“草根”的创业梦想被激发,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就业目标体现了对就业的重视,这也是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的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介绍,未来五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在9亿人以上,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150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达到1000万人,再加上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方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保持就业稳定。
“虽然增速放缓,但实现新增就业5000万人目标有条件、有信心。”郑东亮说,信心来自于三方面。
其一,经济平稳发展将为就业提供支撑。“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基数大了,增量不减,容纳的就业量也会保持在相当的水平。”郑东亮说。未来5年,随着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GDP增速保持在6.5%以上,相应的增量会容纳可观的就业量。
其二,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扩大就业。据测算,产业增加值同比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产可以增加就业61万人,而三产可以增加就业70万人。“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预计到‘十三五’末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占比将超过50%,带来更多就业机会。”郑东亮说。
其三,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为就业稳定保驾护航。
【感言】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李宁波代表:没有稳定的就业,发展不可持续;没有高质量就业,百姓不会幸福。实现未来5年就业目标,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教育
九成多人能上高中
【图景】这是令人期待的图景:5年后,农村娃的学校硬件上来了,好学校的“大班额”越来越少,义务教育发展更均衡;85%的儿童能够进入幼儿园,90%多的孩子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解读】“纲要草案关于教育的表述,反映了促进公平的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
今后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8年,有何意义?张力解释,从近年来这一指标增幅看,大约每10年提高一年。“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在高中阶段分步渐进免除学杂费,并继续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由此可望更好提升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适度加大这一指标增幅,5年提高0.57年,可以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红利,弥补“人口红利”减少的影响。
有了蓝图,就有了方向。张力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出台全国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把教育现代化6个重大工程落到实处。未来5年,教育质量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全国学龄人口以及从业人员获得正规教育、各类学习进修的机会更丰富,方式更便捷,渠道更多样,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感言】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委员:纲要草案提出的目标,意味着今后5年我国教育结构重心将会上移,接受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人口将大大增加。
另外,教育均衡发展开始追求更高质量,改革更加精准、更加接地气,更加有针对性。5年后,学生更加“乐学”,教师更加“乐教”,家长更加“乐观”。
城镇化
更多农民工变市民
【图景】未来5年,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挥洒汗水的城市里,他们不再是异乡人,而是实现了真正的安居乐业,他们的子女也不用再做留守儿童,在城里上学、“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不再是奢望……
【解读】“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城镇化的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中的关键是户籍制度改革。纲要草案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激励机制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这样一来,中小城市的落户门槛会进一步降低。”
居住证制度“含金量”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还有15%的农业转移人口落不了户,或者不愿落户,这部分人怎么办?”叶兴庆说,纲要草案对此也有充分考虑,就是提高居住证制度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让他们也能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感言】甘肃张掖市委书记毛生武代表:实现未来5年城镇化目标,关键是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均衡配置。当前迫切需要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地制宜,让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市民。同时,也要注重发展规律,重视小城镇的布局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