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少年性早熟与垃圾食品有关(2)

2016-03-16 08:40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少年性早熟与垃圾食品有关

谈社会热点

国人赴日购药多为一些较普通药品

张 伯礼说,今年春节期间到日本去的游客约500万,消费60亿元,所购买的主要东西从去年的马桶盖、电饭煲等变成了药品。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其中,买的药 最多有退热贴、创可贴、感冒药等,都是些“小药”。为什么中国人到那儿买这些药?第一,日本的药制造得更好,质量放心。第二,这些“小药”在中国现在

不好买,在日本可以方便买到。所以,中国的药企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应该要反思,要用全球眼光看医药行业。

张伯礼表示,作为中医药人,他对这一现象感到很无奈。“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药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其标准也大幅提高,临床合理用药规范也 逐步建立。但 是现在仍然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使得国人对国外的药品更信任。其实国人在国外抢购的药品都是一些较为普通的药,在中国也有。但国外药品有较好的信誉、品牌和 服务,包装更精致,说明书更清晰。所以,我们中医药人也应当有一种工匠精神,提升药品品质,同时在包装、说明书上做精、做细、做好,全方位改善服务,让老 百姓用上更放心的药,让外国游客来中国抢购药品。”

张伯礼称,“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经正式实施,所涉八大领域包括医药产业。所以要抓住这个机会,把整个医药行业生产质量提升。鉴于目前整个医药制造水平处于工业2.0水平,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打造中国制造医药品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养生节目走偏要带着鉴别眼光去看

针对如今众多的养生节目、健康节目,张伯礼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些养生节目是一些大夫宣传自己的产品,有些经验没有得到同行认可就去电视上讲,忽悠老百姓,“甚至有些人不是真正的专家,因此观众要带着鉴别的眼光看,不要盲目相信。”张伯礼说。

张伯礼认为,“对医生的话,要分析听,一个医生不能代表整个医学,不能从众,要分析批判地听,决定自己的取舍。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不能互相代替,可以互补。”

此外,针对影视剧中的中医古方,他说,“虽然影视剧中的一些方法和药物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但这些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之下使用。而且,疾病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一些药方的疗效不至于立竿见影那么神奇。大家要理智看待,切不可都当真。”张伯礼说。

谈中医发展 古药方是国宝应制定相关保护制度

两 会前夕,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特别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和技术挖掘。今年两会上,张伯礼提出了 10份建议,基本都是跟中医药有关的。他呼吁加大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并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让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造福更多人。

“中 医药古方是国宝、是文化珍藏。必须从国家层面重视这项工作,寻求国际保护。”张伯礼说,例如过去几千年的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好的药方没有受到 保护,因为这些药方已经公开了,什么药什么剂量,怎么治都公布了,丧失了新颖性,就不能获得专利保护。张伯礼表示,中医科学院在5年前已经启动中医药方名 录的收集工作,目前唐代以前的3万多个药方的名录已经收集完成,正在收集唐代以后到清朝的。

张伯礼表示,应建立保护制度、建立保护名录,还应把传统医药产品进行注册登记,便于检索和控制,“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起来”。

屠呦呦获诺奖启示中医药应赋科技内涵

谈到去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张伯礼说,他当时也在瑞典颁奖典礼的现场。他表示,古老的中医药必须赋予时代的科技内涵,为当前解决生命科学的重大难题作出贡献。

张伯礼说,如今,世界对中医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去年,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看过中医的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人已经超过50%。“美国人一年每人 平均 接受中医服务的次数近2次。比较受欢迎的项目都是针灸、按摩之类的,被称为替代医学。”另外,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目前有2000多名留学(微博)生,来自130多 个国家,都是来学习中医药的。“这说明中医药的国际需求在不断扩大。”

张伯礼表示,曾经有人对中医药国际化不理解,认为丧失了中医药的“根本”,他认为,“医学无国界。中医药应该走出去服务更多的人。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互补、共生,达到双赢。”

张伯礼介绍,中医药国际化已经列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现在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0个国际中医药中心,今年还要再建10个。张伯礼说:“这些中心开展了很好的工作,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也成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基地。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