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京城里的“动物城”

2016-03-18 15:02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寻找京城里的“动物城”

动物不仅可以“看”更可以“学”

北京自然博物馆以其所拥有的动物资源、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而吸引了很多热爱自然和动物的青少年儿童,是孩子们科普学习的“天堂”。比如,在“恐龙公园”里,观众可以看到摇头摆尾的模型恐龙。它们体型巨大,长长的尾巴左右扫动,红色眼珠前的眼皮上下掀动,栩栩如生。而多媒体电脑又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桑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

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并不枯燥,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们体验馆设的许多互动参与项目,也可通过各种趣味游戏,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动物知识以及动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如人类的衣食住行、建筑仿生、文化创意、宗教信仰等,无不彰显了动物与人类的依存关系。

“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自古以来,爱护和保护动物就是人类责无旁贷的义务。前不久,致力于推动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动物福利教育的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走进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为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带来一堂关于动物福利的课程。课程以图片、视频和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以生动、轻松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动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善待动物、尊重生命。

“孩子们对动物福利的课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项目官员孙金娟指出,“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我们希望通过动物福利课程,对孩子们传达正确的动物教育理念,引导孩子们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爱护动物的教育应该是人类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家霍懋征也曾提出:只有在爱护动物中学习到如何去关爱其他的物种,人们才有可能去思考如何去关爱其他的人,如何去关爱这个社会,关爱这个地球。

■知识链接

《疯狂动物城》里的动物学

影片里的主角之一“尼克”是赤狐中的美洲赤狐,特点是体型较小、鼻吻部更尖而长,且四肢颜色更深。赤狐因分布广、适应性强而分化成45个地理亚种。不同地域的赤狐,在体型、外部特征、毛皮颜色、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差异。此外,赤狐经常被人们叫做狐狸、红狐、火狐狸。

另一主角兔子“朱迪”则是美国东部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一种棉尾兔,即东部棉尾兔,亦称佛罗里达棉尾兔。棉尾兔属共有17种。

影片里最让人难忘的配角,一定是动物城车管所的工作人员“闪电”。它的前肢上有4个手指,而现生的所有树懒的前肢都是3指或2指,后足则都是3趾。通过化石研究,树懒的亲缘种曾有很多,但大多已经灭绝,现在仍然存活的有6种,从面部形态特征看,“闪电”是褐喉三趾树懒。

“牛局长”的原型是非洲野牛,体型很大,性情凶猛,力量强大。它们栖息在附近有水源和荫凉处的丛林、草原或热带稀树大草原,平均每天花8—10小时吃草。它们的怀孕期近一年,新生小牛平均重达45公斤,生存下的小牛在15个月大左右便会被逐出牛群,要自行投靠其他同龄牛群。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胡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