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增多

2016-03-24 08:1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未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增多

昨天(2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回应“问题疫苗事件”,再次声明由市疾控管理的各类疫苗安全可靠,并表示根据报告分析,未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增多的情况。目前,疾控部门正在配合相关调查,一旦获得本市流入涉案疫苗的信息,将立刻组织开展健康危害评估,并向社会及时公布。

问题疫苗究竟有没有流入北京?如果接种了问题疫苗怎么办?对于市民近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市疾控中心回应称,为了保持疫苗活性,疫苗在储存过程中需要冷链。一般情况下,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没有冷链,对疫苗的活性或多或少有影响。这种影响的轻重取决于冷链之外的时间长度、温度高低。是否会有接种不良反应,应通过两个渠道调查:一是疫苗多长时间在冷链之外,当时温度的高低;二是通过疫苗监测网络了解接种的不良反应。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才能综合评价失去冷链对疫苗的安全性影响有多大。

通过本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报告情况,市疾控中心分析后未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增多的情况。目前,疾控部门正在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及自查。一旦获得本市流入涉案疫苗的信息,将迅速配合查明疫苗使用情况,组织开展健康危害评估,并向社会及时公布。

市疾控中心再次表示,由本市疾控系统采购、分发和使用的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是安全可靠的。在国家免疫规划的前提下,各地对一类、二类疫苗的设置略有不同。据介绍,本市的第一类疫苗种类是根据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结合本市疾病发病率、传播因素、流行强度及危害程度、经济水平及政府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因此,市疾控中心建议公众一定尽量按照接种程序,完成第一类疫苗的接种。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本市将会把更多的疫苗列入第一类疫苗的范畴。对于需要自费的第二类疫苗,公众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来自愿选择。

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的存储和配送,是没有区别的。本市实施统一的存储和配送,相关企业均经过政府招标并持有GSP认证。同时,运输储存必须符合冷链要求,冷链全程有温度监控记录并备案。另外,全市各免疫预防门诊均配备了合格的冷链设备及监控设施,有10个区的接种门诊还配备了集中温度监控设备。疫苗的储存、运输各环节实现了全程监控。

目前,全市有533家预防接种门诊和115家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各区卫计委根据各类接种门诊需求及变化情况提出调整申请。因此,本市预防接种门诊的信息是动态的。记者了解到,市疾控中心官网已经更新了最新版的门诊目录,更新时间截至今年2月。市民可登录网站查询,也可拨打公共卫生热线12320咨询。如果对查询结果有疑义,市民可向预防接种门诊所在区卫计委核实。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