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长奖少年文理不偏科

2016-03-28 08:3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市长奖少年文理不偏科

做得了机器人,也弹得了钢琴;用得了显微镜,也能上击剑台……翻看新一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得主的简历,这些“科技达人”不仅仅是技术控,还普遍在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十分活跃。“从学习来看,文理不偏科,更有利于我们进行科技创新。”昨天,刚捧得市长奖的女生于惠然说。

于惠然是北京四中的高三学生,同时还担任班级文艺委员,主要获奖项目《高精准度和声编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正是她学习声乐时的科研。自幼学习钢琴和声乐的她,练习过程中发现在网络上很难找到合适的伴奏,而且质量也不高。而现有的自动编曲软件制作,大部分只能处理比较简单的乐曲,碰上变化复杂乐曲时,经常会出现和声与旋律无法配合的现象。

“我发现,开发一款针对复杂乐曲的高精准度自动编曲软件,是一件十分值得努力的事情。”同时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的她,于是开始自己编程,设计了一款非常好用的软件。“我也特别喜欢历史、地理、哲学等课程。”于惠然说。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月林,虽然获得了众多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和市长奖,但最大的兴趣却是社会领域。“高考也会选择社会学领域的专业,想研究社会问题、人文问题。”她最想考取的是清华大学的社会领域专业,“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是清华的呢”。她的主要研究课题《北京城区自行车路网现状调查与改进研究》,虽然运用了大量科技分析方法,但目的也是解决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她甚至已经计划好,高考结束就去农村的爷爷奶奶家住一阵子,调查研究农村的教育、垃圾处理等社会问题。

像于惠然、王月林这样兴趣广泛、文理兼修的学生,并非少数。例如,人大附中的吴凯达不但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拿下了北京市中学生模拟法庭第一名、中国击剑协会举办的全国业余击剑联赛总决赛铜牌、北京市艺术节合唱展演一等奖、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二等奖等。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的常婧琦,也曾拿到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三等奖、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三等奖。

“您看,DNA结构不光是靠生物学家想象,还要靠X光照射才发现,这得益于二战后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研究。” 于惠然说,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技术手段,文理学科兼顾,更有利于创新。”

市长奖评委也向记者表示,当今的科技创新越来越凸显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青少年一代身上表现出来的广泛兴趣、多学科深入研究等特点,确实有助于中国未来在科技原始创新、基础创新上取得突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