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季春光好 游学实践正当时

2016-03-28 14:30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年之季春光好 游学实践正当时

春暖花开,正是一年之季春光好。连日来,北京市多所中小学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游学实践活动。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也特别提出,要将10%的学时用于实践活动。对学校来说,如何通过游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将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本期,来自北京教科院的专家、区县教研员以及校长、教师将围绕游学实践展开探讨。

什么是游学?

游学课程有四类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跨文化体验性教育模式。游学既能有效地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又能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养成健全人格,因此受到中小学的追捧。从类型上讲,目前首都的游学课程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场馆游学课程。由于首都高校、社会机构及场馆资源富集,中小学与大中院校、社会机构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单位通力合作,从而开发出了符合首都各中小学生需要的场馆游学课程,其目的是汇聚资源,博览万物。典型者如东城区的蓝天博览课、史家小学的国博课和白家庄小学的游走中轴线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所有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第二类是地域游学课程。学校一般本着“走出去”的思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首都,体验祖国风光,体验其他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开发的地域游学课程,最有名者如北师大朝阳附中的江南游学课程和潞河中学的西北游学课程。其目的是为了体味民族风俗习惯、感悟地区文化差异。

第三类是名人游学课程。为了促进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部分学校将中学语文学科课程中的鲁迅名篇集中学习后,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的形式带领全体学生到绍兴的鲁迅故居进行亲身体验,从而开发出了名人游学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践行以人为本,促进知行合一。

第四类是圣地游学课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立足于传承革命意志的红色精神,部分学校开发出了“读红色经典、游革命圣地”的系列革命圣地游学课程,让学生知国耻、懂奋发,悟精神、勇创新。如延安圣地游学课程、井冈山星星之火课程、遵义五渡赤水课程。

□文/江峰(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管理室主任)

游学怎么学?

在游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开展了“秦晋文化”“印象江南”“寻根齐鲁”等游学综合实践课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科的融合,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在选择游学地点前,各个教研组要对游学目标进行讨论,明确知识点、能力点和指向哪些核心素养。找到知识点、能力点上的关联,寻求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比如在“印象江南”课程中,地理需要会利用地图描述地理位置,历史上要求学生有历史的发展的思维,语文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跨学科的整合,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有所体现。课程设置分为共性课程与个性课程。共性课程由各教研组提供部分游学的基础资料,并且设定本学科游学过程中的任务,任务类型属于人人需要了解、掌握的内容。个性课程由各位老师申报课题,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题并参与研究,个性课题属于研究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老师带队,有针对性地讨论、研究。

共性课程的基础资料,属于各学科的知识储备;游学任务可以设置成跨学科的问题。个性课程则是从共性中挖掘的一个点,在探究过程中,同样要结合多学科内容。

跨学科整合,还可以以一个任务作为引领,其中穿插多个学科的内容。比如将体育中的定向越野与地理读图、文史知识结合,就产生了学生竞技的活动。在游学中开展,可以活跃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牛辉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校长)

学校怎么设计游学?

开设人生远足系列课程

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根据季节特点、学生的需求和课程设计的需要,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落实新课改10%的综合实践课程。并把游学实践开发为帝景特色的校本课程,分为市内课程、省外课程、国外课程。

感受文化与文明是“人生远足”市内课程的主旨。近两年,我校设计并组织了十几个市内课程,如北京“坛文化”,走进天坛、地坛、日坛等。

感悟博大与秀美是“人生远足”省外课程的主旨。通过省外远足活动,把社会教育资源的外延进一步扩大。我们设计了“探寻历史古迹与革命圣地”“改革前沿话南国—天涯海角行”等省外课程。

每次游学活动前,学校会组织所有学科教师,深入挖掘考察地点原有素材,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年级设计实践手册。例如,在“感悟齐鲁儒家文化”的活动中,我们从书法、汉字发展、雕刻、牌匾、对联、建筑特点、游览路线、物态变化、植物特点、平面镜成像、英语口语交流等角度,按照学生游览的路线多学科整合,设计实践手册,引导学生有目的、有任务的游览,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体验开放与交流是“人生远足”国外课程的主旨。通过国外远足活动,打破国家之间科学、教育、文化之间的界限和篱笆,进行跨国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国外课程主要包括“日本文化交流”“中韩文化交流活动”“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等。

□文/刘雪梅(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校长)

教师如何指导游学?

将课本知识融入游学中

“行万里路”不仅仅是简单地增长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或具体语言作品(课文)置于特定的(如历史、人文、自然等)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作品,获得新体会。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学习《藤王阁序》后,再亲登藤王阁,感受的就不单单是眼前水天一色的壮阔之境,还会对于课文中的诗句有新的认识和感悟。很多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对诗人笔下祖国壮美山河的描写,往往想象或是理解不到位,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平时只关注书本知识而很少走出去体会大自然的奇美、壮阔。因此,“游学”对于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游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将地理、历史、英语、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很好地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游学活动中。“游学”中通过走入不同区域,感受不同的文化,吸收其的精华,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文化自觉,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

□文/徐南南(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单

每一学期,北京中学都会安排为期一周的游学课程即阅历课程“寻根之旅”活动,活动旨在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游学中,每个学生会带着三份自主选择的学习单(学习单既有各学科教师设计,也有学生自主设计)进行阅历和课题研究,充分说明阅历课程是课程,它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把课堂内的学习转移到课外学习,把老师在课堂内组织的学习变成在学习单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从自身的不同角度,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积累的东西各不一样,但精彩纷呈,视角独特。

学习,本来就应该这样进行,只有发自内心的思考,才是他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才是宝贵的东西,才是真正学习到的东西。只有在目标引领下的阅历,才会在阅历中获取成长的信息与智慧。这就是阅历课程的本质特征。

阅历课程是对学习方式的“远方的呼唤”的第一声回应。远方,看似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更是心灵和精神的呼唤……远方,既是外面的世界,也是未来的世界,更是我们心中的世界,那么一个向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世界。

□文/范小江(北京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范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