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源学校:每名教师亲历六年“大循环”

2016-03-24 08:27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每名教师亲历六年“大循环”

京源学校云南游学活动。

提起北京市京源学校,“连贯性”或许是它最好的代名词。对于这所囊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15年一贯制学校而言,“无缝式衔接”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这点从中学部便可显而易见——课程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甚至连教师也采取“循环式”教学,每人都亲历过一次或多次6年初高中“大循环”。

“非掐尖”的6年直升班

2015年,京源学校金之林、董浩林以优异成绩摘得石景山区文理科头名,但在中考时他们的成绩并不拔尖,他们正是出自“直升实验班”。

2003年,“直升实验班”诞生。据“创建人”、校长白宏宽介绍,创建这一实验班的初衷是为实现学校的“连续性培养模式”,免去学生在升学阶段经历的“层层掐尖”过程,最好的将他们的基础素质、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保护起来。正是本着“不掐尖、纯天然”的培养模式,学校任由学生和家长在初一时自愿申请加入该实验班,双方以“君子协定”的方式达成6年连贯培养的规划。

那么,如何在中考之后继续留住实验班的这40名学生呢?白宏宽直言:“靠学校的课程吸引力。”其实,“直升实验班”又称“翱翔班”,顾名思义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及实践能力为主。于是,实验班的配套课成便多了学科综合实践、寒暑假游学等社会课程。每个周末,学生们都会走进京城周边的实践活动基地,围绕地理学科展开理、化、生等多学科的融合实践学习。近年,学生们还有幸走近著名高原生态学家——“森林女神”徐凤翔的高原研究所,在她的指导下进行水环境、土壤等生态体系的研究。

实验班的第一个6年是探索的阶段,也是总结经验的阶段。迎来实验班的第二个6年,也就是2009年至2015年,实验班的学生们以100%一本率的成绩向母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白宏宽从6年中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也看到了教师们的成长。“每名教师都经历过6年的连贯式教学,1/3以上的教师在学校任教18年却已经经历了3次初高中大循环。”白宏宽直言,对于教师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以前,“打通初高中教学、教研”只是空谈,教师们的积极性不高。但在初高中6年循环教学的机制下,高中老师从初一教起、初中教师执教高三毕业班,促使每名教师不仅专注于眼前学段,而是放眼6年。同时,对学生也有更为清楚的了解,从而有的放矢地教育、教学。

“六年制”课程的全校化

在“直升实验班”的课程模式带来良好收效后,如今,这种以学科综合实验活动、寒暑假游学等特色课程为亮点的“六年制”课程模式已经在全校初、高中年级推广。白宏宽也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思路提出了更为详尽的指导方向——“丰富、多元,并给予学生充分地自由选择。”正如他所说:“在开足三级课程的基础上,从课外为学生补给更多的养分。”

为保证社团课程的精品化,学校“质”与“量”双管齐下。白宏宽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目前,已在校内开设40门校本课程,每门课程以不超过10人的小班化教学,为学生们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为保质,学校积极携手校外资源,将家长、专家请进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更别出心裁的是,每学期,学生可通过“社团竞标”的方式,自己开课,不仅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更活跃了校园氛围。

去年,由石景山区教委牵头,京源学校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教育实验基地校。如今,国科大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课、学生们走进研究所探索实践,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再添新势。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