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中小学“高大上”校本课

2016-03-24 08:23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盘点北京中小学“高大上”校本课(二)

十一学校

“高能”体育项目进课程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校本课程并不寻常。击剑、马术、滑雪、攀岩……“高能”体育项目样样不落,供学生任意选择。

每学期,学生们都会拿到一份再升级版的《课程手册》,其中涉及体育项目的校本课程多达30余个模块,轮滑、独轮车、射箭……不一而足。在众多“高能”体育项目中,不得不提的当数击剑、马术、滑雪3门“基地课程”。之所以如此命名,教导主任、课程班主任刘笑解释,受学校场地、专业师资等限制,这3门课程不得不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训练。为保证场地“达标”,学校进行了严格地把关。刘笑举例,比如,马术课程,学校要求场地配有学生专用的马匹和教练,此外,为了培养学生与马匹之间的感情,还要求开设马棚管理课。在“基地课程”开设后,备受学生欢迎,为此,学校也不惜克服困难将击剑馆“搬进”校内,并纳入通识课程。同时,为了保证授课质量,学校也将国内专业、甚至顶尖教练请进来,不仅“手把手”指导学生,更以“师带徒”的方式传道教师。刘笑介绍,教练请进来的第一年,本校教师“旁听”;第二年,教练和本校教师授课比例各占半;第三年,本校教师正式“出师”。著名篮球明星马布里、拉拉队国家队选手刘倩等都曾走进十一校园。

如今,“高能”体育课程已在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却是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换来的结果。即便如此,刘笑仍坦言:“值得。”校长李希贵曾告诉刘笑,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定位在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脊梁,为培养某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而这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就是为塑造领军人物而奠基。“领军人物需要具备对事物的果敢判断和睿智,比如击剑这一项目,学生在决定出剑时必须经过谨慎思考和果敢的行动。”刘笑说。此后,经过对学生们的意见征集,攀岩、轮滑、独轮车等体育校本课程也相继开设,学生在掌握一门终身喜爱的体育技能外,更多的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砺。

海淀实验中学

培养科艺双馨的“小钱学森”

从创新思维养成记到火箭科研生产;从标本制作到野外生存……在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有一群科艺双馨的“小钱学森”,他们不仅亲临实验室、航空基地探寻科学的奥秘;更从《踢踏无声》谈中国教育、对孝心不能等待激辩雄论……

2005年,全国中学第一个“钱学森班”在海淀实验中学高中部成立,至今已经10年有余。每周四下午,钱学森班的学生们将在“趣玩”中度过2小时的校本课程时间。航天科技课程作为“钱学森班”的一大主题,涉及火箭科研生产、航天科技科普知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简史、航天器工作原理、航天相机、色彩等系列课程。在航天科工、科技两大集团和钱学森亲属的支持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航天特色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们曾到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北京航天城参观;前往西昌、太原基地亲历火箭发射……获得了课本上无法得到的科技知识。

上辛堡小学

武术校本课程弘扬传统文化

得益于朝阳区中小学社团建设的大力推进,上辛堡小学充分利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武术教育师资,积极挖掘学校周边的社会武术资源。打造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武术》校本课程。

“武术讲武德,而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以武强身、以武习德、以武载道。”基于这样的理解,金柱校长把武术与弘扬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学校以武德故事、武术养生、武术攻防解析和武术游戏等为内容,研究创编了武术校本教材,完善了武术基础教学、教程体系,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引趣、激情、诱导、练体、育德”的教育效果。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武术,从而真正掌握一个健身的好办法,上辛堡小学面向教师和学生实行“武术段位制”。现在不少学生和教师都练得一套校本扇,打得一套校本拳。

在《武术》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继续深入研究,形成了《学生健康体质监测》校本课程,研发体质健康训练器具,将武术练习的方法与游戏相结合,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以往的体育课很枯燥乏味,但是有了这些体育器材之后,我们的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体育课上做许多游戏,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体育带来的快乐。”学生如是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徐虹 王刚 刘佳 丰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