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中小学“高大上”校本课

2016-03-17 08:5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盘点北京中小学“高大上”校本课(一)

八一学校

批判性思维颠覆教与学

什么是“酸”?——以氢离子为主的化合物称之为酸。这只能算是化学学科初级学者的答案。对于八一学校的部分学生而言,“酸”是书本上一种具象的定义,更是经过多个反应实验后得出的众多化学物质的统称。这种思维过程叫做归纳演绎,是批判性思维的作用结果。新学期,批判性思维课程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排入八一学校高中生的课表,今后,批判性思维将与搭上“学科整合”之车,成为日常教与学的另一条蹊径。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八一学校发展处主任,也是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发起人陈咏梅解释道,当接收观点时,首先尝试理解这一观点的立场、由来和依据,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得出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如果不认同再通过实验、探究或借助各种可信证据为自己的观点佐证。对于这门甚至很难全面定义的学问,陈咏梅却将它以课程的形式引荐到八一学生的面前,这是缘于她对日常教学的反思。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她发现学生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经常受制于书本、试题,被表象“牵着鼻子走”。而批判性思维首先让学生“知彼”——了解概念的意义,并从中找到共性和差异,从而学会归纳并挖掘其中的规律。于是,她将源自美国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引入,并在学校成立相关课题组。目前,该课题组成员已达15人,学科涉及语数英、史地政、理化生、心理学等。在授课时,老师们两两一组,共同完成。之所以会融合多门学科的教师,陈咏梅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因为批判性思维是在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能力,当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时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借助各学科教师的“智囊”。比如,选择这门校本课程的学生需要完成批判性长阅读、批判性写作等训练,其中多篇文章和热点新闻来自史地政和语文教师的供稿。此外,批判性教学法也为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另辟蹊径。如今,已经有一名语文教师开始尝试以批判性思维教学,并创设“批判性思维下的文言文阅读”的课题。

陈咏梅介绍,为开设这门校本课程,15名老师均接受了1年多时间的“强化训练”。第一阶段,由外教亲自传授;第二阶段,本校教师试讲,外教评课;第三阶段,学校自编教材;第四阶段,列入高一起始年级的必修课程。她表示,本学期批判性思维课程将处于第一、二阶段,投入高一年级必修课最快有望从今年9月开始。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

开设40余门自主课程

资源带成立前各校区课程建设参差不齐,成立后,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目的是让资源带学生均能从中受益。除国家课程外,统一开设6大类、40余门自主课程,每周拿出一至两个半天时间,高年级有的是两个半天,实行“走班制”,打破年级、班级界限,以校区为单位,各校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自主选择课程进行系统学习。

一年级的艺术、体育、学科、德育、综合五大类21门课程;二年级有艺术、体育、学科、德育、科技、综合六大类20余门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艺术、体育、科技、学科、德育、综合素养六大类40余门课程。

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资源带优质师资力量,主张教师“1+n”培养模式,老师除教授国家课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一门自主课程或社团活动。比如,动漫画、京剧、茶艺、3D打印、机器人、二胡、吉他、摄影等,以促教师综合多元发展。

除资源带老师开设的课程外,学校聘请专业人士来教孩子,让孩子的课程更加丰富,比如国画、编织、游泳、吉他、马林巴、电子鼓等。有些课程在校内开不了,就组织孩子们集体到校外去上课,比如高尔夫、走进博物馆课、还有专为六年级开设的人生规划课程,与中国儿艺、北京人艺结成合作伙伴,推出的戏剧特色课程以及国际交流类的短期修学课程,让社会成为学生的课堂,这使得资源带上各校区的所有孩子们真正打开了眼界。

另外,学校设立了学生“自主日”,将每周三定为学生“自主日”。鼓励孩子们课余时间学会自己安排、进行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每到这天,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安排,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内动力,也正是学校倡导“生本、自主、开放、创造”的课堂文化的体现。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王刚 丰伟宏 刘佳 初小青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