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中小学“高大上”校本课(2)

2016-03-17 08:58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盘点北京中小学“高大上”校本课(一)

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遇上戏剧 一生美丽

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民族学校,生源来自不同民族,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用什么教育可以实现多民族学生文化之间的彼此尊重、理解,和谐共融?回小选择了戏剧教育,并构建了系统的“和·合”戏剧教育课程。

在戏剧课程的实施中,回民实验小学将“立德润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旨在全面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虽然是戏剧课程,但参与其中的不仅是语文学科,而是全学科的卷入,而且不再有学科界限。比如:以童话故事《七颗钻石》为研究学习主题的戏剧综合课程,有的学生要学习生动地讲故事,将这个故事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伙伴;有的学生要将这么美好的故事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进行表演;有的学生酷爱音乐,要为故事配上动听的乐曲;更有学生要将这个国外的故事用中国传统皮影戏的形式演绎……在学习上,学生绝不是被动的,他们有着很多的学习渴望。于是,语文老师要交给学生如何讲故事、改编剧本;音乐老师要指导学生在赏析中外名曲的过程中针对作品做出选择;劳技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做皮影、演皮影……根据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主题课程实施方案。

戏剧给回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校长刘燕君深有感触:“当孩子从小遇到了戏剧这种高雅的艺术,就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并主动地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作为参与者和引航者也加入到这种高尚的自我完美教育。在戏剧的活动中,通过无痕浸润,提升了孩子的核心素养,唤起了孩子走上了精神世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之旅。同时,他们把这种能量传播、感染到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人生铺上一层温暖向上、向善的底色,一生走在追善、寻美的路上。”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

影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无人机综合实践(多旋翼)、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卡魅”创新空间……开学第二周,数十门校本课程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如期开课。在众多“老牌”校本课程中,也不乏“新面孔”的亮相--它就是影视视听语言分析与微电影制作。

“你们想不想当导演?想不想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片子?”“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当看过一部电影后可能没多久就忘了其中的情节,你们想不想了解电影中的奥秘?”3月4日,是清华附中永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学第一课”,也是影视视听语言分析与微电影制作课程与学生们的初次见面。首次开讲,授课教师路韩决定以学生们的兴趣点做代入,唤醒他们的好奇心。下课前,路韩请学生们现场为她拍摄一张“写真”,为他们浅析人像构图的讲究。路韩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授课对象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在授课方式上也会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可能会涉及到的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融合在日常生活实际情景中引导学生去体会。

其实,对于清华附中的学生们来说,这门课程早已不陌生。2010年,该课程在清华附中的选课系统上正式亮相,填补了学校在影视校本化教学的空白。在路韩的课程大纲中,内容涵盖视听语言基本知识,声音、光线及色彩表现,剪辑和蒙太奇,经典电影视听语言重点鉴赏,经典MV案例赏析,交流影视视听感受及制作MV等6大章节、18节课时,基本将电影制作的整个流程“打包”放送。清华附中还组织每年一度的“微电影节”,全校同学都可以自行组队创作微电影,因此,在清华附中的校园内,时常看到手持摄影机、DV或手机的学生用自制影片记录日常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在借助校园资源的同时,学校还积极为学生们搭建与一线影视专家接触交流的平台。路韩曾带领学生参与电影《怒放》的清华首映会,与导演卢庚戌及主创团队交流;采访著名导演李力持先生并得到李导演肯定与鼓励;学校邀请曾指导过《渴望》等电视剧的著名导演鲁晓威来校与学生座谈。2013年6月,清华附中正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基地校”,学生们也借此机会走进国内一线影视院校,深入了解电影制作的幕后故事。

路韩透露,目前,她已联合多所学校相关老师一起申报教育部国家级课题,准备深入研究探索中小学生影视文化课程教育教学,以影视为媒介在中小学学生间开展德育、美育教育,关注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影视传媒教育势在必行。

北京中小学内的校本课程异彩纷呈,特点鲜明,一是项目高端,如影视教学、击剑、马术、滑雪、攀岩等,满足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二是项目多,面向全体,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开设了40余门自主课程,所有学生都能上台阶。三是项目大气,向纵深拓展,如八一学校批判性思维课程,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排入高中生的课表。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王刚 丰伟宏 刘佳 初小青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