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变成“公园” 如何面对开放后遗症(3)

2016-03-30 08:41 重庆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学变成“公园” 如何面对开放后遗症

让高校头疼的不是人多 是参观过程中的行为陋习

“人们对知名大学的向往,是因为其背后的人文底蕴。”蔡敏表示,比如武大除了樱花,还有老斋舍、老图书馆等知名建筑,会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这也正是高校的公益价值。

然而,当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后勤资源被大量游客透支时,高校又如何应对?

记者了解到,2012年开始武汉大学便推出门票制,企图以20元/张的门票对客流量进行限制。但在去年首个樱花盛开的周末,依然有10万人涌入武大,一度导致周边交通瘫痪。

今年,武汉大学实施免费限量参观模式,需提前在网上进行预约——工作日限10000名校外人员预约入校,周末限20000人校外人员预约进校。此外,厦大、北大也实施了每天限制人流的方法,清华(微博)大学则在周一到周五禁止游客进入。

值得市民庆幸的是,我市高校大多并不准备采取“限游令”。

“川美没有围墙,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该校保卫处负责人也表示,“限游令”对川美来说并不适宜。“不过,今后学校可能会修建‘艺术围墙’,届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再出台应对措施。”

“名校打拥堂,究其原因是优质高校资源太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博)旅游管理系主任邓爱民则表示,成为景点是社会对高校的一种认可,但由于这样的高校并不多,因此游客扎堆。“如果知名、美丽的大学更丰富,就不会出现这么拥挤的情况。”

“包 容、开放是大学的应有之义,但开放包容不是肆意纵容。”蔡敏认为,真正让高校师生头疼的,不是人多,而是在参观过程中行为陋习带来的破坏。但与其“堵”, 不如“疏”。高校可通过增加更多的志愿者、设置更多的指示牌进行引导服务等。“大学可以用自己的氛围、环境去影响、改变市民,让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

(四川美术学院学生赵迎昭对此文亦有贡献。)

链接

国外知名高校如何开放

英国高校大都是开放式的,但一些著名的建筑、景点需要买门票。 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部分学院进去参观要收费。

日本、 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校方会定期组织开放日活动,由导游或学科教授讲解。

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大学“每周七天对外开放”,从不限制游客数量,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访客服务处”为参观者提供游览便利。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