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走进名校,聚焦课堂”系列活动在北京四中起航。期间,北京四中对千余名教师开放了高中、初中必修和选修等近300节课程。这是该校首次向全国教师开放随堂听课。在开幕式上,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发表了《探索价值引领的高效课堂》主旨演讲,着重阐述了他对教育价值和高效课堂的理解。
3月24-25日连续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教育同行走进四中,深入每个班级、每个学科、每位教师,近距离了解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和学科教学理念。北京四中共向参会的千余名教师开放了150节高中课程、100余节初中必修课程、40余节初中选修课等近300节课程,并举办18场高中、12场初中教育教学交流研讨。
活动现场,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做了《探索价值引领的高效课堂》的主题演讲。刘长铭以爱情观作为演讲的开头,“繁殖后代、延续种族,是每个生命最重要的主体。但这个人生课题,我们的中学避而不谈,视为洪水猛兽。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中,是否应该涉及亲情、友情、爱情,是否有责任引导他们处理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每个教育者都应该冷静思考,教育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生命。”
在刘长铭看来,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指向人。高效的课堂,不是指单位时间完成多少学习,而是教育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未来发展中仍具有教育意义。“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教育教学要关注生活,只有联系生活的教学,才能培养人对知识的亲切感。”刘长铭说。
刘长铭认为,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赋予知识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赢得学生的崇拜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和幸福的源泉。
关于高效课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课堂教学质量是中心。老师的引导和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普及时代,鼓励每所学校都应进行多样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