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做强学校,文化做长学校,只有文化才能一世。北京名校长印象之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校长要‘长’在学校”。
北京晨报:您做校长多少年了?
张顺:今年是做校长的第十七年。我的个人经历非常简单,我就是朝阳的学生,毕业之后做了朝阳的教师,然后又一步步地做了主任,后来做上了校长。我很爱朝阳,对朝阳的教育有自己的一番情怀。
北京晨报:听说您会给朝阳区的青干班做培训?
张顺:是的,我讲的标题是“谈谈怎样做校长”。
北京晨报:您认知中的校长是什么样的?
张顺:我认知的校长就是班长。既然是班长,一要坐好班,二要站好班,三要带好班,四要领好班。“带”和“领”是有区别的,“带”是带着大家一起干,“领”毫无疑问是你有一个职责,引领和指导。
北京晨报:作为校长您如何给自己定位?
张顺:第一,校长,要长在学校。校长不是社会活动家,校长更不是交际家,校长要长在学校。
第二,校长要笑着和师生一起成长。这个“笑”的含义呢,首先,教育是要有激情的,其次,教育是要乐观的、快乐的。有激情的教育、快乐的教育,那不就是笑着成长嘛!学校的快乐呢,首先是校长带给师生的,校长无快乐,学校的教育无快乐,或者说校长无快乐,师生的教育有痛苦。
第三,既然党和政府让你做校长,你要带领师生办出成效,才叫校长。办不出成效的学校校长不是好校长。说句实话,成效就是成果,你要带领着师生把一个学校办出来成果,就是说办出成效,你才能无愧于“校长”这两字。
“文化做长学校”
北京晨报:都说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强弱的标准,您怎么看?
张顺:质量做强学校是大家都有的共识,不新鲜,质量做强学校,强可以一时,但是有的强不是一世的。
北京晨报:那什么能发展一世呢?
张顺:质量做强学校,文化做长学校,只有文化才能一世。我认为校长要带领着师生干好四件事,我们叫做“四做”,做优队伍、做强质量、做亮特色、做长文化。
北京晨报:您来到十七中后做了哪些举措?
张顺:我们根据十七中的情况提出了“四个必须”。第一,教育必须尊重生命。这是我在2008年提的,我个人认为再过20年这个也不过时。第二,教育必须崇尚科学。十七中的教育不跟风、不追潮、不违背规律,教育是遵循规律的,崇尚科学的含义是不追风、不追潮,更不违背规律。第三,教育必须和谐育人,在十七中的教育必须是和谐育人。第四,教育必须走进生活,是有十七中特色的。
“课程要实在精致”
北京晨报:我们了解到十七中有13个实践基地?
张顺:是的这是十七中的特色,我的前任在2002年建立了16个社会实践基地,我来了之后坚持在做,2010年经过压缩整合,建立了13个。
北京晨报:实践基地有哪些变化吗?
张顺:当初建的16个实践基地当中包含了工、农、商、兵等方面,现在的实践基地又增加了时代的色彩,例如:三间房的那个传媒产业带、北大方正集团、中国传媒大学、高碑店的古典文化一条街等都是学校的实践基地。
我们带着学生到中国传媒大学是干吗去了?那是走进生活去了。现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三十多门,那是干吗的?那是叫生活和生动。教育部要求有必修课和选修课,那是必须的,为什么要选修?就是让生活进来。我在学校讲了三句话,教育必须是有生命的;教育必须是有生活的;教育必须是有生动的,简称“三生”。
北京晨报:您如何定位十七中的选修课?
张顺:我们的选修课,一是不能上成热闹课,不能像逛庙会一样。我跟老师们说,逛庙会是一念旧那么一次、就那么几天,庙会一定要热闹,庙会不能严肃,庙会的摊就那么十摊二十摊的,那不叫庙会,庙会就一个词——热闹!咱们学校的校本课、选修课不能让人家走了之后说这学校的校本课挺热闹的,我跟老师说,完了,这不行。
北京晨报:应该是什么评价?
张顺:第一,挺实在的。第二,如果在咱们挺实在的基础上,人家又说出了一个评价——挺精致的,这就行了。我们对这两种课型是这样定位的,实在就不是热闹,精致就不是简单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