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
故事发生在油麻地,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
“雨根本没有停息的意思。天空低垂,仿佛最后一颗太阳,已经永远地飘逝,从此,天地间将陷入绵延无穷的黑暗。雨大时,仿佛天河漏底,厚厚实实的雨幕,遮挡住了一切:树木、村庄……,就只剩下了这厚不见底的雨幕。若是风起,这雨飘飘洒洒,犹如巨瀑。空气一天一天紧张起来。 但孩子们总也紧张不起来。这个水世界,倒使他们感到有无穷的乐趣。他们或用洗澡的木盒,或干脆摘下门板来,坐在上面,当作小船划出去。他们没有看见过海,但想像中,海也就是这个样子:白茫茫,白茫茫,一望无边。不少人家,屋中已经进水,鲤鱼跳到锅台上的事情也已经听说。”
“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这个校园,原本就是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却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根地皆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去盖这种房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都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在北京大学的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音乐剧《草房子》(2007年4月7日摄)。新华社发
《青铜葵花》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乡村男孩青铜和城市女孩葵花的感人故事。 一次特别的机缘,城市女孩葵花来到了不会说话的乡下男孩青铜的身边,他们在大麦地里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他们在苦难中彼此鼓励支持,乐观、坚强地成长着。12岁那年,命运将葵花召回了她原本所在的城市,青铜和葵花不得不分开。那一次,男孩青铜失去了葵花,不会说话的他竟然开口高喊了一声“葵花”。从此以后,男孩青铜常常遥望着芦苇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期盼着她能够归来。
“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的空阔,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白天、夜晚,晴天、阴天,总能见到他们。青铜一身泥水,葵花也会一身泥水。两个小人儿在田野上的走动、嬉闹,会不时地使大麦地人的心里荡起微微的波澜。那波澜一圈一圈地荡开去,心便湿润起来,温暖起来,纯净与柔和起来。”
“清纯的目光越过大河,那便是声音。”
“丁丁当当”系列
“丁丁当当”系列是曹老师关注智障群体,精心打造的寓言体系列小说,共7册,包括:《黑痴白痴》《盲羊》《跳蚤剧团》《山那边还是山》《草根街》《黑水手》《蚂蚁象》。
“丁丁当当”的故事种子,我已记不得究竟是在何时就埋在了心里。这些年我甚至不止一次地跟一些朋友和出版社讲过。我说我要写一个傻子找傻子的故事。但一直迟迟没有真正地面对它。决定让它出世是在去年(指2011年)年底。就我这个特定的人而言,这样的写作过程也许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我喜欢这个词:沉淀。沉淀是对素材的考验,经不住沉淀的素材,大概也是不值得伺候的素材。沉淀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丰富素材、调整素材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对一些东西看得越来越清楚、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接近美妙的境界。——曹文轩谈“丁丁当当”系列的创作过程
“河水再也不像多雨的夏季那样滚滚流淌,不见水波,甚至看不出流动,水清澈到能看见河底的游鱼。高远明亮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水里的天空甚至比真正的天空还要清晰。没有一丝风,羊群一般的云朵,一动不动地沉浸在河水里。”——《黑痴白痴》
曹文轩在安徽巢湖人民路小学为学生签名售书(2008年5月7日摄)。新华社发(何希斌摄)
最后,请允许视界君引用一位网友的话,感谢曹老师用这些诗意、轻盈的文字,带领我们找寻童话般的心灵净土。
“我想储存一套曹文轩的小说——为自己,更为将来的孩子。我要给他们读这些沾染着河水、泥土气息的轻盈文字。然后以我的童年做注脚,给他们解惑答疑。然后带着他们和他们好奇的眼睛,一起远离水泥森林、视听盛宴,回到某片硕果仅存的净土,去认识蓝天,结交飞鸟,遭遇小河,亲近大地…… ”——豆瓣网友“波泊佛”
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曹文轩走向颁奖台(2010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参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