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的中国变异
EMBA的异化,与它在中国的运营模式有很大的关系。EMBA本是舶来品,从2002年7月进入中国开始,就一直实行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这种市场化运作,符合EMBA的定位,也有利于释放高校的教育自主权,以便更好地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但由于EMBA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更由于EMBA的高含金量,很快成为一些高校的圈钱工具,高学历成了高学费的代名词。为了扩大市场,一些EMBA培训班一方面实行宽进宽出甚至零门槛的政策,把学位授予当成商品一样完全市场化,另一方面则大搞恶意营销,比如让一些高官免费入学,吸引企业家参与,再比如炒作企业家与明星的花边新闻。
据晶报报道,中国式EMBA显然与中国做生意的方式有关。晶报记者曾深入采访了分别就读长江、北大等知名商学院EMBA班的多位精英人士,一些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姓名的EMBA学员们说:“读EMBA 实际是去混‘圈子’。”
“一位著名企业家告诉我们平常他爱登登小山,最近我才明白这些年他只是在等小三。”L先生打开手机微信,EMBA班的QQ群和微信群里,最近最火的就是王石的段子以及范冰冰要来读商学院的传闻,他们互相调侃着是不是要为范冰冰留级或者串班。
在长江商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就读该校EMBA的要求是:教育部承认的大学本科文凭,8年以上工作经验和5年以上的高管经历,高管经历是指在企业的绝对决策层,北大汇丰商学院就读EMBA的学历门槛则为大专以上,学费均高达几十万元。学费一般包括学费、书本资料费、证书费、教学管理费、拓展培训费等,尚不包括班费、游学费、活动费等。加上同学聚会,海外考察,两年下来起码还要几十万元。高额的学费下授课方式也是封闭的,各种名人、商界精英汇集在一起。
高额学费背后是商学院高额的投入成本,一些明星教授一天的课程费用为4万-5万,也因如此,高端的师资,自然使得成本攀升。同时,明星教授们也能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砝码。H老师是北大汇丰商学院一个EMBA班的班主任,她这个班60个学员中有10多个资产在几十亿,其中不乏隐形富豪,平均年龄不到40岁。
“EMBA就像一线品牌的奢侈品,能买得起的对价格都不敏感。”在她的印象中,学员很少关注学费多少,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第一,谁是我的老师,他有没有资格来给我上课?第二,我的同学是什么人,他(她)能带给我什么价值?对于第二个问题,男性学员会关心同学的实力、领域等,而一些未婚的女学员则特别关心班上未婚男同学的比例。
在学员看来,几大商学院也有不同的学员群体:中欧商学院,集合了许多外企和IT企业高管,走国际化道路;长江商学院,则是名副其实的“富豪俱乐部”,时有名人、明星出现;北大汇丰,因为地缘优势,集合更多深圳乃至香港的顶级民营企业家。Q先生在深圳从事房地产事业,他还有不到1年就要结束EMBA课程。“你要不读个EMBA,你都不好意思在这个圈子混”,他记得有一次深圳高端企业家聚会,坐下来一桌10个人,8个人都有EMBA的身份,三个长江的、一个清华的、两个北大汇丰的、两个中欧的。商学院的话题开始后,同学身份让大家亲近了许多,他们互相调侃起来。
除了企业家,在商学院学员中还有两类特殊学员:政府官员和演艺圈名人(演员或主持人)。每个EMBA班都有5%-10%的奖学金,而这两部分人群常常能获得奖学金“免费”入学。在H老师的班级,企业家、高级职业经理人群体占80%,政府官员和主持人或演员等占20%。Q先生班上有一位全国热播节目主持人,有一次班级在外地活动,他真实感受了一把明星效应——他和主持人并肩刚走进机场大门,先是一声惊呼,而后冲过来一群“粉丝”,拉着主持人签名、合影。而他被不断涌过来的人群推到了一边,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身家近百亿的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