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的,销路有了起色。比起坐在家里等鱼贩来收,合作社的娃娃鱼通过自己的渠道卖出,均价比卖给鱼贩要高出10%。最近,樊俊也开发出娃娃鱼深加工新方向:生产娃娃鱼营养汤,专供孕妇、住院病人等。
最终,没有一户养殖户退出。
养殖户严玲莉加入合作社5年,对娃娃鱼的病害防治、养殖技术已基本掌握。近年行情下跌,她和丈夫也一度想过放弃。“但最终,看到樊俊一直为大家四处奔波,现在渐渐有了新出路,我们还想再跟着一起干下去。”
尽管遭遇娃娃鱼行情突变,这些年,樊俊也在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先后出资2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水泥路1.1公里,修建水利设施10多处。
反思农村创业:切忌盲目跟风
从波峰到波谷再一点一点“翻身”,一路走来,樊俊用“对市场走势预料不足”来概括。
“什么赚钱养(种)什么,人们普遍喜欢跟风。”樊俊回忆,2006年,娃娃鱼鱼苗每尾价格还只有七八十元,在2009年、2010年时,已涨到每尾200多元。樊俊在各地考察时发现,不仅湖北,贵州、湖南、四川、浙江等好几个省份,养娃娃鱼的一下子多了起来,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还给养殖农户发放补贴。
“短短几年,娃娃鱼数量激增。殊不知,这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行情暴跌埋下隐患。”樊俊说。
他回忆,当时,鱼苗的价格也一路飙升。于是,许多养殖户选择花三年时间将鱼苗养大,养成商品鱼,然后囤着再花四五年时间养成种鱼,就可以做繁殖了。“但娃娃鱼繁殖受技术、资金、环境等好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不是每个养殖户都能达成一定的繁殖成功率。”加之需要资金周转,这期间,不断有养殖户开始抛售娃娃鱼,市场一下子供过于求,价格也随之一路走低。
樊俊与其他种养殖户交流发现,在农村,这种“一窝蜂”跟风现象,并不鲜见。
樊俊举了个例子。组里有10户农民一起种地,最开始,两户种了地瓜,8户种了白菜。那年市场上地瓜较少,种地瓜的卖出了好价钱。第二年,另外8户都种地瓜了,结果地瓜的市场行情换了风向,都没挣到钱。
“对市场走势把握不准确,最终吃亏的是自己。”联想到此前部分山区地方政府大力帮扶农户扩张娃娃鱼养殖规模的案例,结合当下面临的新一轮农村创业热潮,樊俊提出,不管是农户还是政府部门,都应更加审慎。
“以前,有的地方鼓励农户搞蔬菜大棚,把握不好行情的话,但凡遇到供过于求,很容易辛苦一年却卖不出好价钱,农户的积极性被挫伤。”在樊俊看来,地方政府鼓励帮扶农民搞养殖业,“本意是好的,但需要对市场走势有前瞻性,帮农户们提高抗风险能力,把好事做好”。
樊俊介绍,目前,娃娃鱼市场行情仍未回升,许多小型养殖户都受到了冲击。不过,在他看来,这也意味着以往的高端食品将越来越普遍地被端上寻常百姓餐桌,“这是大浪淘沙,也是新的机遇。”
对于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樊俊说,从没后悔过。
上大学期间与刚毕业的两年,与许多年轻人一样,樊俊也喜欢四处旅游。创业以来,他只出去旅游过一次。“以前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现在考虑的是怎么带领大家一起踏踏实实地做事业。而挫折,是最好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