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附中探索“创客”课程化

2016-04-14 08:3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首师大附中探索“创客”课程化

4月1日,以“青牛”命名的创客空间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揭牌,未来,这里将成为“少年科学大咖”们开发科技产品的“孵化室”。更重要的是,创客教育将在这里得到课程的支撑,必将掀起首师大附中的全员“创客潮”。

当天,恰逢学校第二届学生节。在此次以“虹”为主题的学生节中,刚刚揭幕的“创客空间”受到同学们的层层围观——智控小车、VEX机器人、语音对话机器人、航空模型制作、无人机飞行体验……在这里,学生们与“未来科技”不期而遇。而这些产品的幕后制作与操控者,是来自初一到高一科技社团的学生们。“以后我们想要成立自己的创客公司,专门开发智能家庭的服务产品,比如多功能晾衣架,名字就叫Lifly。”冯文龙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而“青牛”创客空间的创立或将为他们的梦想添柴加火。

据学校科技中心主任、“青牛”创客空间的管理者杨森林介绍,“青牛”将为痴迷科技创新的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该空间由创想汇、智控坊、Robot广场、梦舞台、数控工坊和奔码隧道6个功能区组成,其中,“创想汇”为所有学生随时开放,在这里学生可以智慧碰撞、创想发布、科学体验,在“数控工坊”配备了高端实用的现代化设备,用于学生各类创意科技产品的设计,小至产品零件、大至产品组装。“以前,学生制作机器人,有了某种创意后,因为缺少加工设备,只能购买成品后再进行组装、编程。现在每个零件我们都能自己制造,完全实现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将学生的创意无限放大并实现全新的实践体验。”杨森林说。

目前,空间内已经有了20多个多种功能的机器人,其中包括自动拼魔方机器人、可用于交流的六足机器人以及空间“卖萌”代言人——用废旧纸箱和酸奶盒等组装而成的摆手机器人……形色各样。杨森林坦言:“首师大附中的创客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某项技术的大咖,而是要在创客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其核心是创新和体验。”杨森林透露,目前“创客”教师团队由7人组成,每名教师负责3至4个科创项目,其中包括机器人的应用与开发、智能控制应用、模型制作、程序设计等。创客课程首先以技术课的形式排入初一年级学生的课表,再通过兴趣选修、专业社团等活动凝聚一批校园创客精英。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