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将呈现
四大关键变化
尽管如此,课堂教学改革毕竟有诸多的变化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其中有四个关键的变化是:
第一,质量观在发生变化。提高学习质量是课堂教改的目标,学习质量的评价正从衡量知识的掌握转变为衡量素养的评价。我们对质量的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革,包括高考制度、中考制度的变革。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直接使用考试分数的现象,而是尝试通过考试分数的背景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影响因素。第二,学习观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特别强调,学习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这一点印证了课堂教学改革当中的学会学习的理念。第三,学习方式在发生变化。今天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变化在小学的课堂中尤其明显。小组活动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课堂所接受,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同时重视符合每一个个体情况的真实学习。第四,信息技术在强力的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技术使得课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局面。在课堂上,教和学的关系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努力使核心素养在这个环节落到了实处。
核心素养是针对老问题提出的新思路。这个思路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理念和实践中的诸多环节上下功夫、做文章,要使政策的、制度的、课纲的、教材的、教学的、评价的等各个环节都围绕核心素养发生变化。
无论怎么变革,核心仍然是老师,教师永远存在核心的位置,教师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始终是指导学习的核心力量。教师因此首先一定要成为终生学习的榜样,因为这正是核心素养所指向的目标。
核心素养并不是新事物
今年流行一个新概念“核心素养”,其标志性缘起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3个类别9个项目25点,由此构成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在意见征求过程中,已经有很多人把这个征求意见稿作为定论,开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各种探索。
对学生来讲,核心素养本质上指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于此,一个基本判断便是:我们在用一个全新的概念梳理着一个古老的问题:教育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核心素养”的概念为重新思考这个老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孔子对于人的发展目标的描述是三个字:智、仁、勇。蔡元培主持拟定的人的素养构成是四个字:德、智、体、美。他所重视的美,在孔子那里自有礼和乐来反映着,礼、乐地位之重,甚至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主要是德智体三个字。所谓“三好学生”即来自教育方针的三字核心。后来根据学校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完善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理解,曾经做出过 “德、智、体、美、劳”五个字的表述。
以单个字来表述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素养,虽然精炼,并易于维护素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却与真正的施教拉开了距离。在教育方针与课堂教学间,存在着诸多中间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变化都会使这一理念无法在实践中全面落实。“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就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典型问题。到上世纪90年代,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核心的一系列问题被概括为“应试教育”。为了解决问题,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素质教育”。围绕着“素质教育”,90年代教育界在理论、体制、制度、机制、教材、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探索。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理念层面的概念,与基层的操作之间,依然受到中间诸多环节的重大影响,老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某种意义上是把素质教育通过课程加以落实。所以,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各科课程和教学中的具体实现问题。
然而老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全面解决。今天提出的“核心素养”可以换一种新的思路,用一种更为细腻的方法再次向这个老问题发起冲击。
“核心素养”一直是全球范围都在讨论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学会生存》一书,其中提出四大学习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共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出现,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对其加以修订,增加了要学会发展,能应对改变,善于与人相处,并且有求知的欲望,由此就变成五大支柱。新增支柱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特别是能够适应新的变化。
2005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提出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层观念:第一是会互动,第二是能和异质团体保持互动;第三是能够自主行动。OECD认为,学生拥有这三种基本素养,将来在新的世纪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学生就能够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道路上、在为社会的稳定和平发展上,都会有所作为。
一直以来,全球都聚焦一个问题,那就是面临未来未知的社会变化,今天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最基本的技能或素养,以便于使他将来生存得更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其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要让孩子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
课堂教学是
落实核心素养的基础环节
在北京教育系统,各个层面、领域、环节,包括行政的、科研的、课程的、学校管理的以及课堂教学的等,都在讨论核心素养这个热词。
从学校教学角度来看,研究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其架构本身,而是要把握各个中间环节,即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评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
以往,当以素质教育到核心词进行探讨的时候,多是在两头下功夫,一头探讨理念,一头探讨课堂,中间诸多环节没有跟进。这次希望借助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思路,着力解决好中间环节的诸多问题,比如,核心素养在不同学科如何渗透,在各门课程中如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怎么落实,在学业评价中怎么反映,这是特别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的问题。
在这诸多中间环节中,我们关注的焦点应是如何把核心素养从理念到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等整个链条搭建起来。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一方面核心素养在学段上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要进行细化;另一个方面,在学科上如何反映出来,也要具体挂钩。有了这两步之后,就进入教学内容的精细整合,进而进入课堂教学的精准实施。
保守性影响课堂改革进程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多年来的教育热点,但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是由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的四个基本特点造成的:
第一,课堂改革的自发性。新理念不断,很多老师希望借用新的理念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特别值得鼓励和保护。
第二,课堂改革的持续性。由于理念不断转变了,改革从未间断过。虽未间断,但却常常转换方向或目标,在保持改革持续性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改革方向和目标的稳定性。
第三,课堂改革的被动性。教育技术的强烈冲击,使得课堂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被迫发生改变的,这虽是好事,却也常使教师感到困惑。
第四,课堂改革的保守性。学校要维护教学的正常秩序,维护课堂的秩序,特别要维护学生的升学利益,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在保守的大框架下进行微观的操作性变革。在这里,保守性并不是贬义的。在班级授课制不改变的情况下,没有保守性这个特点的存在,教学就要乱成一片。
由于以上几个特点的存在,课堂教学形态二十年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无法确认教学结果情况下,亦即无法确定学生发展水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保守性占据着上风。
□文/耿申(原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