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之“盛景”是以偏概全
民国大学教育版图与实况,可谓前浪与后浪并涌,背景复杂,犬牙交错,问题亦多,有得亦有失,难称“盛景”。民国的大学教师,既有薪金优厚者,也有屡遭欠薪、难以糊口者;民国的诸所大学,既有提倡学术自由、精神独立者,也有与政治、宗教、社会势力联系紧密,甚至依靠后者才能勉强生存者;民国大学的成就,多集中在历史、哲学、文学等中国已有上千年积累的人文学科,而在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新兴理工学科方面,则乏善可陈。我们应当看到,民国时期中国的识字率大约在10%至20%,这些识字者中,能上大学的可谓凤毛麟角,其家庭出身可想而知,称之为“贵族的教育”亦不为过。民国大学教育的确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那仅是局部现象,远远没有惠及最广大的基层民众,更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历史,应当以真实、客观、全面为基本原则,倘若以偏概全,甚至借题发挥,实在不是求知求实的态度。
整体而言,此时期的高校教育一直处于向现代学术体制转型中,呈变动不拘的态势。但毕竟千川百流,同入大海,众高校一道构筑了民国时期盛衰枯荣的教育气象。
王学斌 (作者为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阅读延伸
大师云集之下是教育普及率的低下
对民国教育的推崇一直是“民国热”中很重要的一点。民国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今人效仿的地方:“教授治校”让高校远离名利;“义务教育”开中国先河;民间编撰的教科书更是成为今人学习的经典……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和大师云集之下,是教育普及率的低下。
在今天看来已是“低学历”的小学生,在当时还被社会认为是“精英”、“秀才”,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民国小学范儿”,是牺牲大多数孩子识字权换来的。据当时报刊的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文盲率高达95.1%,也正因如此,叶圣陶、陶行知等有识之士才会推行大众教育,提倡文化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