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就是比拼好奇心创新力

2016-05-17 09:11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创客教育就是比拼好奇心创新力

当下,创客教育成为校园里最火热的新鲜事物。智控小车、VEX机器人、语音对话机器人、航空模型制作、无人机飞行体验……在首师大附中青牛创客空间,学生们与“未来科技”不期而遇;在东城区景泰小学,以科技创客为主题的嘉年华涵盖了网络直播、宇宙探索、神奇的化学等多项体验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创客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学校课程如何与创客教育对接?本期我们就此展开讨论。

■学校经验

鼓励学生去创新和体验

杨森林(首都师范大学科技中心主任):创客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某项技术的大咖,而是要在创客活动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其核心是创新和体验。目前,我校“创客”教师团队由7人组成,每名教师负责3至4个科创项目,其中包括机器人的应用与开发、智能控制应用、模型制作、程序设计等。创客课程首先以技术课的形式排入初一年级学生的课表,再通过兴趣选修、专业社团等活动凝聚一批校园创客精英。

“青牛”将为痴迷科技创新的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该空间由创想汇、智控坊、Robot广场、梦舞台、数控工坊和奔码隧道6个功能区组成,其中,“创想汇”为所有学生随时开放,在这里学生可以智慧碰撞、创想发布、科学体验,在“数控工坊”配备了高端实用的现代化设备,用于学生各类创意科技产品的设计,小至产品零件、大至产品组装。以前,学生制作机器人,有了某种创意后,因为缺少加工设备,只能购买成品后再进行组装、编程。现在每个零件我们都能自己制造,完全实现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将学生的创意无限放大并实现全新的实践体验。

把学生的科技设想变成产品

杜毓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我们在科技教育方面为学生搭建了五大平台:一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资源平台,让学生的创意飞翔;二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课程平台;三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工程创意平台;四是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社团平台;五是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的科技教育。

2013年,我校成立了学生创客空间,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科技设想尽可能地变成产品。目前,学校已经把学生的创客空间设置成了课程,由清华大学教授指导,以挑战形式促进学生自我极限学习。目前,学校每周有半天开设创客课程,从初一到高二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不到三年的创客成长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快速成长。比如像DIY飞行器的研究,他们不仅自己研制飞行器,还开成了选修课程同其他同学分享。

除了创客空间和高研实验室这两个平台以外,我们还与北京市科协合作举办科技俱乐部,同学们也有很多的创意和研究;我校还与托马斯杰佛逊学校签署了两校的科技联盟教育。合作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四个实验室——功能实验室、能源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地理信息实验室。马上还会有生物和化学实验室要进入,我们的目标是搭建十个高端实验室。

■教学探索

让科学教学与创新力培养无缝对接

姚新平(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特级教师):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创新是在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娴熟的实践能力基础上的升华。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忽略基础而一味创新,否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持久。

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探究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想问。化学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甚至是实验中的一个微小现象,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要让学生敢想敢问,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但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想前人未曾想过的事,推前人未曾推的理,即使是被前人定论的事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高层次、高水平。化学教学中可通过设置疑问、组织讨论、改进实验、探索解法、优化课程体系和改变评价指导思想方面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真正的科研需要兴趣和坚持。”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布莱恩·科比尔卡这样说。有兴趣,无坚持,最终不会出成果。而坚持是顿悟的前夜。所以,我们不但要保持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毅力。

在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

高峰(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校长):创新不那么简单,创新的背后是思维。当我们在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小心,科学的背后,如果没有情感,没有价值观的课程,其实是很危险的。

目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可以通过超学科课程来完成。超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的,统合学科课程的,超越学科的课程,以问题为驱动的,以合作、探究、体验、创造为学程的,以推进学生高认知水平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课程形态。首先,它必须与目前的学科课程体系相衔接,超学科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其次,必须与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体系相匹配;再次,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打破学科的界线,打破时空界限,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最后,学校还需引进复合型老师。这样一个课程既适应中考、高考的需要,又符合国家、北京市的政策要求。

在这样的架构下,将会形成一个新的课程形态。在这里,有设计空间、讨论空间、物化空间、转化空间、展示空间、教学辅助空间、图书资料空间等,让孩子们把“梦想”变成“产品”成为可能。

■教研观点

呵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

刘艳辉(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教研员):在很多老师看来,创新能力似乎深邃神秘、难以企及,其实我们可以将它做一个亲民化的理解,它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多样化、探索式的思维方式,像人的其他心理能力一样,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而形成的。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作为科学学科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是广泛积累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原料”,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现今网络的发达,使得知识呈几何级数态势增长,如此的现实情况下要想创新,就必须有十分扎实广泛的知识面,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教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从“小河游到大海”。二是创设探究情境。多数的科学探究都是起源于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积极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三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一定的创造潜力,尤其在刚接触某一领域时,像初二开始学习物理、初三开始学习化学,他们对学科内容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这时需要老师们耐心引导,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平时在教学中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质疑、批判,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独立判断等。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将创新意识融进教师们的“骨子里”,敢于打破常规,探求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学生。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韩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