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张蓉眯着眼,月牙般的笑眼闪着宠爱,一边娴熟地给3岁的瞳瞳扎起小辫,一边哄着哭鼻子的2岁男孩皎皎。这情景,在张蓉过去的17年里并不陌生。她是位没有编制的代课老师,也是700多个留守孩子的“妈妈”。
四川巴中海拔1600米的元顶村小学里,56双黑亮的眼睛,看上去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他们一样贪玩,爱吃零食,喜欢体育课永远超过数学课,但他们4岁就学会了自己洗碗、叠被子,他们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才能见一次父母。提起父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广东、新疆、浙江、山东等一个个地名。
从洗碗、洗脚、扎辫子,到洗衣服、做饭、应对第一次“吓人”的生理期,教会孩子们这些的便是张蓉和丈夫陈果。夫妻俩与孩子们一起吃住在学校,只有两张床的10平方米宿舍就是两人的家。
17年前,为解决村里孩子“没学上”的问题,夫妻俩自费办起家庭学堂,后来转到元顶村小学,一边代课、一边担起留守孩子们的“家长”。在孩子们眼里,当两人不只是老师,还是“果爸张妈”。
“南江有个地方除了教孩子读书、还能照顾留守的孩子!”自从张蓉和陈果开始收留照顾留守儿童,消息在外地打工的工友老乡间传开。家长们不断地从周边村子甚至邻县邻市赶来,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送来家里无人照顾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2岁。
教室里,8岁的小林叠着胳膊坐得笔直,看起来懂事极了,她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孩子,喜欢唱歌跳舞,梦想是长大了当明星。说起跳舞一双大眼睛就闪光的她,提起父母时却愣住了,低头拧着手指,小声说:“妈妈在杭州。”头上略微褪色的粉红色蝴蝶结是妈妈上次回来给买的。
校门口大杉树的年轮多了整整6个圈。从2岁到8岁,小林人生刚开始有记忆的6年都在这所寄宿学校里度过。一年只能见到妈妈两次,代替父母与她朝夕相处的是“果爸张妈”。
17年前的冬天,回乡探亲的陈果夫妇在田间见到位六旬老人,一边忙农活一边照顾两个孙子,玩累的弟弟直接躺在田埂上睡着了。询问老人才知道,因学校离家远,父母外出打工无人接送,本应读书的两个孩子只能失学在家。
这一幕成了陈果的心结。夫妻俩放弃了红火的城里生意,决定回乡办学。陈果说:“干了几年生意,生计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想回家做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从做饭、洗衣、喂饭到辅导作业、教导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爹妈该干的活,陈果夫妇全包了。
腊肉圆白菜、鸡蛋炖豆腐,饭菜的香味从元顶村小学食堂里飘出。刚把前来慰问孩子的爱心人士送走,陈果来不及换掉客人到访才会穿的衬衫、皮鞋,就和张蓉一起钻进厨房给孩子们张罗晚饭。切菜、炒菜,十几年如一日,两人的动作异常默契、娴熟。
教室窗外十几米长的晾衣绳上,孩子们大大小小的衣服随风飘,斑驳晃动的光影透过窗户洒进教室。柴火棚上晾晒的37双鞋,从拳头大的2岁幼儿鞋到即将成年的“大人鞋”都有。
孩子们朗诵声里隐约夹着后院洗衣机的轰鸣声。这台全校唯一的洗衣机几乎全年365天都在高负荷运转。张蓉泡在水里的手起了褶皱,笑着调侃:“洗衣机跟着我是真受苦。”每周至少用掉一整袋4公斤的洗衣粉,10年时间,光洗衣机就坏了4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