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一提起研二的赵月,同学们都会用“学霸”来称呼她。读研期间,她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在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两篇。虽然在科研上已经小有成就,但她的心愿却是当一名中学化学老师。
赵月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的农村,父亲在她4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脑血栓,母亲是聋哑人,奶奶在父母婚后一年便患上了类风湿,瘫痪在床。聋哑的母亲就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活。11岁时,赵月的父亲因脑血栓去世,一年后奶奶也撒手人寰。为了维持生计,母亲改嫁,但好景不长,在她17岁时母亲也被直肠癌夺去了生命。大二时,赵月的继父也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从此,家中只剩下了赵月一个人。
赵月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对学业的执着。为了凑生活费,她凌晨五点半就起床赶最早一班公交车去兼职,她做过校内食堂的配餐员,做过卖场的手机促销员,当过培训机构的老师。2015年,赵月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自强之星”的称号。
靠着助学贷款,赵月的大学梦得以顺利实现。她坚持阅读英文原文文献,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测量海水和食品中致癌物亚硝酸钠含量的技术,赵月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上学期,赵月成为北京市第25中学的代课老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用知识改变别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