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
对于冉玉凤这样的低保户家庭,校长孙晓鸣格外关注。他希望冉玉凤的父母一定要坚持供孩子读书,不要把她当成劳力来使用,“要不然一代一代的只会永远受穷”。
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生活,这正是马德芬的动力。
在闷热难耐的厂房里上班的时候,她最大的期望就是自己的两个孩子以后成为“有文化的人”,能够坐在装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凉快。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必须努力挣钱供他们上学。
哪怕对工作手套过敏的手指已经开裂化脓,她也忍着痛不请假。而就算一个月一天都不休息,她最多也只能拿到4000多元钱。平日里,马德芬“花一分钱都要想半天”,在工厂饭堂吃1块6一两的剩菜。
“这就是农村孩子的命。”35岁的她说自己头顶上已经全白,有的时候连气都喘不过来。
“万一,我女儿就改变命运了呢?”她转念一想,不由得高兴起来:“那我肯定整晚睡不着,做梦都要笑醒!”
马灵巧的父母也希望女儿“读出来转为城市人口”,拿稳定的工资,“淘汰打工的身份”。
这对从1993年开始背井离乡打工的夫妻说自己“打怕了”,却还不能停下来。这边老板给发工资,转头就得给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发工资”。“等他们不需要找我拿钱了,我就能退出江湖。”马灵巧的爸爸说。
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他和小学文化的妻子如今都做到了车间领班,夫妻俩每个月加一起也只能挣六七千元。
他们希望儿女“有自己的能力去找钱,不要像我们这么大年纪还要卖苦力”。
马灵巧刚开始踢球的时候,他们还顾虑会影响学习,反对了一段时间,直到女儿的成绩稳定在班里前两名才稍稍放心。
他们并不了解,通过踢球,女儿也许能踢开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
今年6月,包括马灵巧、陶思芊在内的六年级毕业班的10名队员被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选中,她们不仅不用交纳跨区择校的高价,还有可能申请到一定量的生活补贴。
马灵巧爸爸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骗人的?”托儿子在网上查了一番之后,他的心才定了下来。
陶思芊妈妈也非常支持。一直生活在石柱县内的她说不出具体的所以然,但是相信“能走出去那肯定不一样”。
陶思芊是她的第三个孩子,在享受二孩政策的土家族属于超生的一个。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夫妻俩考虑过把她送人,并联系好了一个自称来自北京的买家。
哭了一整夜之后,陶思芊的妈妈又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天还没亮她就让丈夫把女儿抱了回来。后来回想起这件事,她对女儿说,“要是那时候叫人把你抱走,说不定你就在大城市生活了。”
马灵巧和陶思芊多次在班会课上、摄像机前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演讲:到了更好的环境会好好踢球,将来成为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为国争光。
足球带给孩子们一条出路。只是,“娃还小,不知道珍惜”。教练预言,5年以后,等她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明白这段人生转折的重要意义。
趴在自己家的窗前,马灵巧垂下睫毛,轻声嘟囔着舍不得奶奶。
“其实我不是很开心,”陶思芊听到可以进城读书的消息后,心事重重,“我妈妈生我的时候42岁,现在已经50多了,我想多陪在她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