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一线感受生命韧性
然而,第二天一早,当队员们走出旅店穿着雨鞋真正站在几乎没过小腿的淤泥里时,他们才发现,真实的灾情面前,任何预设的问题都失去了意义。
刚刚开业没几天的小餐馆,天花板上还挂着庆祝的彩旗,全新的桌椅却被冲得七零八落;商店里,主人储存的货物被洪水裹挟而去;一辆辆卡车驮着从水里拖出来的报废汽车缓缓驶过……
洪水所到之处满目狼藉,令人触目惊心,然而更令队员们感觉到震撼的是,灾区人民悲伤过后的平静,“没有之前自己想象的那种哭天抢地、悲痛欲绝,死里逃生之后,人们很快振作起来,生活还要继续。”薛峻峰感慨道。齐琦对于自己走访过的一户商家印象极为深刻,作为县上各家小商店的进货源头,这家商户老板声称自己的损失得有个“上千万”。然而,悲伤慌乱之后,老板却是一脸淡定,“这就是生活。”
洪水消退的道路很快被扫干净,菜市场里的摊贩恢复营业,几乎一夜之间,织金县城内就出现了很多“义诊台”、“义务救济食品站”、“爱心充电站”……一股无形的暖流驱散着洪灾积压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织金县所见所闻,特别是当地民众万众一心抗洪救灾的平静与坚忍,决心与气度,让清华大学实践队的队员们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处在那样的环境里,你真的就会感觉到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即使你一无所有了,但你也不是孤独无助的一个人。”
洪水过后,“匠心”实践队还是挤出时间完成了先前的幼儿园改造计划。目前正抓紧时间整理手上的走访记录,将了解到的居民受灾情况、政府应对措施以及相关建议形成报告。
与洪灾的零距离相处,势必将成为他们这个夏天抹不去的回忆。对于一直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杨家为来说,此次经历更让他感受到了自己职业的神圣感,“建筑就是用来防御灾害、给人们带来安全感的,我觉得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可能都跟灾害分不开了。” (记者牛伟坤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