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
叫停不意味着停止教改
对于“三疑三探”的叫停,县教科局一位分管教改工作的负责人认为,相比“三疑三探”试点成功的地区,涿鹿县的问题在于,推得太急、太快,而且方式方法出了问题,不仅全县中小学“一刀切”,也违背了一般做试验的常识,即应该先进行试点,从点到面,点上形成了成果进行示范,再引领,逐步推进。
“全县100多所中小学,涉及几万学生,几千名老师。虽然前期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但各校校园资源、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都不同,在引进、消化、吸收新课改方法的同时,有的学校有能力进行完善、改进,但有的却只能‘生搬硬套’,从而导致效果不理想。”该负责人解释称。
同时,他明确表态称,“‘三疑三探’只是教改其中一种模式,到此为止。未来涿鹿教改、课改肯定还会继续,推行的原则是:积极稳妥,并力求更加理性。”
“下一步会将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学校要去行政化,落实校长负责制。”他介绍,课改会完全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听取老师和学生意见,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县委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也强调,传统课堂和“三疑三探”并不是对立的,叫停“三疑三探”不意味着要回到“满堂灌”“题海战术”,这些年各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课改课题和方法,传统课堂早已不存在。“教改是永恒的课题,涿鹿县一直有教改的历史和传统,未来也会大力推进。”
□对话
涿鹿县教科局原局长郝金伦
探索改革不应该孤军奋战
在涿鹿县叫停“三疑三探”教学改革的一周后,时任涿鹿县教科局局长的郝金伦因一封辞职信,成为网上热点。在这封信中,郝金伦直言自己在教改路上“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知己甚少”,正是那些麻木的“看客”让他心生退意。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郝金伦表示,对于推行“三疑三探”遭遇的误解和指责,自己无怨、无悔、无恨,仅仅感到有些“悲凉”。他认为,改革不应该成为个人行为,需要来自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谈辞职
无恨无怨仅仅觉得“悲凉”
京华时报:有网友觉得你在信中的描述充满了愤怒,是因为气愤才写这么一封辞职信吗?
郝金伦:不是气愤。我信中说了,在两年多的改革中,一些校长和我浴血奋战、情同手足,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是和他们“道别”,同时对老师提出了一些殷切希望,比如要爱我们的孩子。也对那些对教改心存误会的家长说出我的心声,“你骂我无所谓,但你不要害了自己的孩子”。
京华时报:之前有预想到辞职信带来的这一系列反应吗?
郝金伦:没有,辞职信是一些替我打抱不平的老师放到网上的,没想到引起轩然大波。
京华时报:辞职后的生活状态如何?
郝金伦:这段时间有十几家媒体给我打电话,要采访,但我都拒绝了,因为我辞职时就跟家人、亲戚朋友以及一些支持我的校长和朋友说,我不会再接受媒体采访。
但是据我所知,最近几天县里有人一直在诋毁我、污辱我,否认我的一切努力和成就,说我个人英雄主义,改革是为了出风头。所以我决定要发声,站出来说明白。
京华时报:对于这些争议,你怎么看?
郝金伦:县里有些人对我做出了非常不公正的评价。说实话,因“三疑三探”我所遭受的误解和指责加起来难以计数,但我真的无怨、无悔、无恨,仅仅有些“悲凉”,觉得寒心。
我不是一个偏激者,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原本就是想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干些实事而已,但是,我成了孤军深入探索改革的人。其实教学改革不是我郝金伦个人的事情,需要来自县委各部门和各界的通力支持。
◎谈教改
是一场专业人士主导的改革
京华时报:为什么当初决定在涿鹿推“三疑三探”?
郝金伦:自主、合作、探究是写进教育大纲的,全国涌现出很多种教学方式,“三疑三探”是其中的一种,这个模式在山东、河南、辽宁等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恰巧我们一直在不断寻找更高效的课改模式。
京华时报:怎么看它的效果?
郝金伦:灌输式课堂,每一个家长都举双手欢迎吗?以前是一味地单向灌输,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而现在,学生和老师们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在这种课堂下,孩子们的天性得以解放,能力得以提升,性格得到促进。
京华时报:你自己在此次教改中的作用是?
郝金伦:我认为自己做的就是一个后勤部长的工作,真正做这件事(教改)的是专业人士,高中教研室、初中教研室和小学教研室,学校的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和教学骨干。这其实是一场在专业人士领导下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改革。
京华时报:为什么是后勤部长?郝金伦:局长通过教研室来抓教学是他应有的职责,教育和教学就是教育局的两大主要工作。
有学者评价我是“行政干预教学”,我不认可,还有人说应该去行政化,这是大学里才有的。我想说一句,推进改革,教科局长一把手都这么难,如果让校长自己去推动,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