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园不足一年 “小黄车”损毁严重

2016-08-15 08:4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北大、人大等校园曾随处可见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小黄车”,一度成为大学生日常出行的新选择。这家由北大毕业生创办的“ofo”共享单车平台自去年9月份上线,至今已有近一年时间。然而,记者近日探访发现,在“小黄车”不断向更多高校推广的同时,已有的“小黄车”正面临上私锁、损坏车牌、故意破坏等行为,初期投入的5000辆单车现如今已损毁严重。

“小黄车”伤痕累累

在本市高校,亮黄色的ofo自行车曾风靡一时,车座后有ofo独特的车牌和密码锁,尾部挡泥板有ofo字样和二维码,学生只需在手机微信中登入“ofobicycle”,用校园邮箱注册,输入自行车车牌号,然后用系统返回的密码即可解锁。这样新鲜的自行车共享平台,自去年秋天起,最先出现在北大、人大、农大、地大、北航、北语等高校,初期投入量约为5000辆,每天约有2万人使用。

“小黄车”自入校至今已近一年,为了探访它的近况,日前记者首先来到人大校园。出乎意料的是,这所ofo首先入驻的高校内竟看不见一辆“小黄车”,如果不是图书馆门口停着一排用钢丝绳捆起来的黄色新车,很难想象ofo曾在这里风靡一时。据旁边一位工作人员确认,“这些用钢丝捆起来的是一批新车,将在9月份新学期开始时投入使用。”

在人大宿舍区,记者还找到了几辆“小黄车”,这些车松散地停在公共停车位的角落,闸线和挡泥板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坏,密码锁并没有开启,学生可以不经平台随意骑行。记者随机挑选了其中一辆,骑起来咯吱作响,笨重难行。

记者又来到北理工,这里的“小黄车”相对要多一些,马路上偶尔会有骑“小黄车”的同学经过。在男生宿舍门口,记者见到一位同学火急火燎地骑车回来,车都没锁就直奔宿舍,而一旁另一位手持快递的同学紧接着又将黄车骑走,两名骑车同学均没有向平台付费。

校园里提供便捷的公租自行车,但是同学们没有爱护和珍惜,导致大量的“小黄车”被私藏、损毁。记者在走访了海淀多所高校后发现,这批最早投放在高校中的“小黄车”如今已难觅踪影,唯有一批新车被束之高阁。

私藏加剧“小黄车”匮乏

地大的范潇同学经常使用“小黄车”跨区上课,刚开始使用十分方便。但是随着同学和周围居民越来越多地使用,用后乱摔乱放,健康“小黄车”的数量不断减少。

“小黄车本身就很容易被钻空子,虽然一开始必须使用学生证认证使用,但是有些人骑完不锁车,导致下一个使用的人根本不需要密码。”范潇无奈地表示,“现在宿舍楼下基本找不到能骑的小黄车,都是坏掉的,也没有人去报修,感觉小黄车真的是个考验素质的东西。”

北航的张力同学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服务,能给我带来身心的满足。”张力说,“作为ofo的目标人群,我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车不够多,出发晚了根本找不到车。”

据张力观察,许多新投入使用的“小黄车”没几天就被严重损坏不能使用,因为缺少对损坏车辆的赔偿追责机制,一些学生的行为越发肆无忌惮。个别学生还掌握了破解密码锁的手段,导致人人都可以绕过平台零成本使用单车。还有一部分同学将记下密码的“小黄车”私藏、改装,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黄车”的匮乏状况。

后期维护待完善

ofo平台上线已接近一年,作为“互联网+自行车”的一种实际应用,目前已经有了较好的声誉和口碑,逐渐培养了高校学生的使用习惯,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用车不规范、运营成本增加等诸多现实问题。

据“小黄车”的创办人张巳丁介绍,ofo今年将推广至北京市所有高校,并向上海、广东、武汉、西安等其它区域的高校发展,目标进入500所校园。未来还有可能进入社区、企业、工厂等与高校类似的封闭环境。

不可否认,ofo的市场潜力仍然巨大,但是在市场推广的同时,诸如车辆损坏、分布不均等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仍亟待解决。“小黄车”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孙云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