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写生死学教材讲解死亡16年 期待成大学必修课(2)

2016-08-18 13:41 广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师编写生死学教材讲解死亡16年 期待成大学必修课

对话:只要还活着,就该学习生死

广州日报:你体验生命和生死的方式有哪些?

胡宜安:我曾好几次探访ICU病房,2009年在老家,我舅父生病住进ICU病房时,有过陪伴的经历,他去世后,我曾到火葬场观瞻他火化的整个过程。2003年非典前期,我曾在中山三院呼吸内科住院一周,其间曾有一病人死亡,那时尚未确诊为非典,出院之后,才得知那是第一例非典死亡病例。事后想起,很是一阵后怕。这些经历都是很丰富的生死学素材积累。

体验生命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参加亲朋好友及其家属的告别仪式;观看视频资料;传统节日祭祀活动;各种悼念活动;跟同学一起分享生命故事也是一种体验。

让学生产生生命敬畏感

广州日报:人生每个阶段对生死的理解各有不同,你分别会怎样去教?

胡宜安:儿童时期,必须感性形象地进行教育。通过感性形象告诉孩子们生与死区别是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死之可怕,生之可爱,然而,引导他们更爱惜生命。

少年青年时期(中学阶段)应该告诉学生生命之可贵,生命之意义。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有生有死、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引导他们开始思考生死问题,了解生命力的真相,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感。

青壮年时期,教育的主题就是关爱:关爱自己,注意养身;关爱身边的亲人,及时对父母尽孝,趁父母还健在。

中年时期,教育的主题是面对自我生命的转型:生命开始走下坡路,要学会放弃,在生死、成败、得失之间学会取舍,懂得这世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老年时期(退休之后),教育的主题就是如何面对退休之后的生活。老年人既需要他人关怀,也需要关怀他人;这都需要社会提供教育指导。

切莫“死马当活马医”

广州日报:早上看了一篇华为员工患癌离世的新闻,从得知患病到最后死亡,他自己和家人都经历了漫长的煎熬和无数个不眠之夜,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生死事件?

胡宜安:我给出如下建议:其一,确定病情发展可能。如果可医治,则尽力抢救,若是基于经济原因,则可求助于社会。如果确认不可治,则做缓和治疗,即通过医疗措施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千万不要死马当作活马医来对待病人。

其二,一旦确认不治之症,首先是确定是否病情告知?是隐瞒病情还是告知病情?对家属来说就应做好妥善安排,身后事家属要单独处理。

其三,让病人充分地利用剩下的时间,完成其未了心愿;最重要的是给予病人最大的自由。

其四,做好最后的告别。在内心要准备“那一天总会来的”!

生死是个永恒话题

广州日报:生死学看起来相当博大精深,怎样把握这样一个宏观命题?

胡宜安:生死学既很普遍,同时,它又是最个别的。

因此,把握这一宏大命题,就是要避免极端化,既要讲生命一般,也要讲生命具体:讲生命的普遍性,就是要让我们对生命产生敬畏意识与神圣感;讲生命的特殊性,就是要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感。

广州日报:教生死学16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胡宜安: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生死极具个体性和亲历性,任何人都不能够为他人提供某种模式,所以生死教育永远有效。

个体生命是一个过程,只要这一过程在延续,生死都需要学习。教生死学16年,也是生死学习的16年,我不但自我学习,也向学生学习!(记者 杜安娜 实习生 胡玉立)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