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彰显光明正大的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占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孔子对德,也有诸多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德的理解及德在为政、为人、为学中的重要地位。
为政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这句话,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张。在儒家看来,“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唯有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为政以德,就好像天上的北极星,安居其所,而众星围绕着它旋转。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礼治。因此这里提出了使百姓人心归服的两个要点:德、礼,用德来引导、用礼来整顿。孔子认为,政刑能使人暂时免于犯罪,而德礼却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
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这是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季康子问,如果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你想把国家搞好,老百姓就会好起来。你的心向善,百姓也就向善了。在上的人的作风好像风,在下的人的作风好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这其实是强调了为政者品德的重要性。
为学
4.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这句话是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伙伴。因为有德之人即使身处乱世,也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居之有邻。孔子本身就是这句话的一个例证: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为贤人,虽处春秋乱世,亦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