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治理学术不端将有章可依

2016-08-19 15:1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综合 日前,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第40号令),这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规定,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认定属于学术不端做法的处理方式,应做到0容忍。《办法》提出,高校可联系其性质和情节轻重,对职责人给予解雇、解聘或免职、开除等处理;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对于实践中高校对学术不端做法推诿塞责、隐秘庇护、查办不力的,主管部门可以直接组织或者委托相关机构查处;形成恶劣影响的,应追查高校有关领导的职责。

哪些属于学术不端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规定六类学术不端情形,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数据或捏造事实,不当署名,提供虚假学术信息,买卖或代写论文等。

同时授权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自行规定六类之外的学术不端情形。

这些人因学术不端被处罚

近年来,以“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为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被曝光。

2013年11月,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刘洪彪因论文抄袭被免职。

2015年4月,《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稿件《广东16天查处9名厅级干部》提到,广东查处了广东外语(课程)外贸大学副校长陈德萍博士论文造假、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根据通报,陈德萍的博士学位为在职攻读,其博士论文完成于2004年2月,题为《我国民营经济成长条件研究》。使用论文搜索工具,很容易发现陈德萍抄袭的论文和段落,多为大段摘抄。

2015年1月,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黎泽潮因著作抄袭事件被免职。

……

学术不端屡禁不止的“”在哪

虽然每年都有不少人因学术不端被处罚,但还是屡禁不止。为此,储朝晖认为,高校学术不端屡禁不止,要解决某一个抄袭的问题是简单的,但其实行政权力的寻租才是根子的问题。

“比如某个领导只报课题不做课题,让教师们打工,这本身就是学术不端的问题,但是这次规章里没有涉及到。”储朝晖说。

除此之外,代写论文也成为近年来学术不端的怪象之一。

记者在淘宝网输入“代写论文”的关键词,网页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代写论文’的相关宝贝”,但是输入“论文”关键词,关于论文发表的店家就有上万家,而通过和店家聊天,法治周末记者得知除了可以通过店家渠道发表外,如果要代写论文则要根据发表刊物的不同而加价。

由于学术不端做法的类型杂乱多样,《方法》首要列举了6类做法,包含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效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数据或捏造事实,不当署名,供给虚假学术信息,买卖或代写论文等。

其实,学术不端刹不住车,问题的关键出在畸形的论文评定机制上。将论文当作学术评价机制本无可厚非,但当下论文却日益成为衡量科研人员毕业、职称、奖金、课题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保研,可以凭借几篇论文搞定;有的单位评职称,更是必须要看论文;至于教授申报课题,没有论文更是不行。如此,科研人员若固守“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标准,恐怕得饿死。所以,教育部升格法规当然有必要,但改变现有的论文衡量一切的畸形学术水准,扯断论文与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利益链条,才能真正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搞学术,也才能真正让我们由“论文大国”迈向“论文强国”。

多管齐下整治学术不端

《办法》对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制、工作原则、预防措施、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学术不端案件的受理、调查、认定、处理、救济与监督等环节都做了全面规定,同时又给各高校结合实际自主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保留了很大空间。各地、各高等学校要以《办法》为依据,抓住主要环节,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将《办法》规定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

进一步完善校内学术治理体系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各高校要大力推进学术民主、保障学术自由,建立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的教育制度和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要按照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原则,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与处理机制,对于轻微的学术失范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要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健全校内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及处理办法

高等学校是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各高校要尽快依据《办法》制定本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细则,并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发展目标定位、学术标准要求等,自行确定《办法》规定的不端行为类型外的其他学术不端情形及惩处标准。高等学校要明确受理学术不端案件的工作机构和程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按《办法》要求设立学术诚信专员。要按照《办法》规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为学术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和制度保障,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开展调查活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要依据《办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认定程序和规则,依法依规开展有关工作。

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工作的监督

各高校应在本单位网站上开辟学风建设专栏,公开学术不端案件受理机构及联系方式。对符合要求的举报要及时查处、做出公正结论。各高校应当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作学风建设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教职工和社会的监督。各地要加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监督和指导,健全工作机制,对于高校有组织而为的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学校主要负责人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根据《办法》规定,及时组织查处,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

高校预防学术不端还需学术机构有慧眼

依法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清除学术败类,是整个社会的热切期盼。其实,教授们对于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创新程度是心知肚明的,正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他们从蛛丝马迹中也可以看出哪些人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创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不会有人轻轻松松地获得成功。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老师的一篇论文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这种学术态度是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反观一些“职称论文”,半年内就可发表数篇,而且多数内容所涉都是当事人不熟悉的领域,含金量可想而知。

因此,高校若要彻底消灭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土壤,行政部门的铁拳和学术机构的慧眼缺一不可。有了学术机构的调查和认定,行政部门才会打得准、打得狠;有了行政部门的委托和支持,学术机构才会查得用心、查得安心。

他山之石

学术不端不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世界各国也都存在。

俄罗斯生物化学家德米特里·库兹涅佐夫(Dmitry Kuznetsov)被人举报涉嫌重复出版别人的成果;意大利学者Davide Vannoni新干细胞疗法存在严重数据缺陷;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Strauer教授的多篇关于干细胞修复受损心脏的论文存在大量数据错误与实验漏洞。

相比之下,各国处置学术不端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在美国,科研成果报告能否在知名科学刊物上发表,是评判该成果是否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期刊实际上是美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重要关口。在美国专业期刊发表的文章一般都要经过几道“关卡”才能与公众见面。

日本上至主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下到各所大学,都建立了一套防范机制。

文科省主要从论文抄袭、篡改、盗用和研究经费不当使用两方面抓起。同时公布了《学术不正行为对策》,其中明确要求,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协会应制定实验观察数据、试剂的保存制度;还应设立接受学术腐败内部告发的窗口,公开窗口的联系方式;被告发的研究人员有义务自行证明数据的真实性。

在法国,为了营造严谨治学氛围,法国的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在1999年成立了科学廉洁委员会,该委员会接受书面申诉报告,并在保密的前提下备案并开展相关调查。一旦确认属于可受理案件,委员会就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展开由浅入深的调查。

据:新华网 人民日报 法制报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