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使用培养方案
让孩子学会分离
每年新生入园时,都会看见孩子大哭不止,有的小朋友甚至会出现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引起的。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孩子刚出生时,认为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到6个月左右,逐渐认识到妈妈和自己的是不同的个体,并意识到妈妈有可能与自己分离,焦虑感由此产生。分离焦虑一般在孩子8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女孩子在3岁左右焦虑感慢慢消失,男孩子则要晚一些,一般在4岁左右才能完全克服这种焦虑感。
分离焦虑主要会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个阶段。在反抗阶段,孩子会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当他发现大哭没有用时,他就会从大哭转为断断续续的哭泣,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这就是分离焦虑的失望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发现家长还是不搭理,他就会进入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等。
因此,大多数幼儿园在处理新入园孩子分离焦虑的问题时,常用的手段都是狠心让家长离开,让孩子哭一会,慢慢适应了也就好了。这种强硬分离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小孩会在入园一周左右出现发烧、感冒、恶心、肚子疼等病状。有些处理得不好的孩子病程还会持续数年。
现在,要开始尝试一些方法,让孩子习惯分离:
1、每天郑重的与孩子告别
每次离开的时候,妈妈一定要非常郑重的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与宝宝拥抱、告别,让他明白妈妈的不舍,然后让宝宝看着妈妈离开。这样的过程刚开始很心酸,孩子目睹妈妈离开,会伤心的大哭,让接替者告诉孩子:妈妈下午就会回来。
2、如果有熟识的家长,大家可以轮流看护孩子
约4、5个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一起,轮流把孩子送到一家人家中,然后告诉孩子,妈妈要暂时离开,5分钟后再来接你。这样循序渐进,从5分钟到10分钟到半小时,最后孩子可以一上午离开妈妈。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分离。
当然,即使孩子学会了分离,在初入园的几天也一样会大哭大闹,家长在此时不要过于担心,让孩子慢慢熟悉,比如刚开始让孩子在幼儿园待半天,等孩子对环境慢慢熟悉后,再延长至全天。最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相信幼儿园,相信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更信任幼儿园。如果孩子对与妈妈分离表示恐惧,也可以换爸爸或爷爷奶奶接送。
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有很多已经适应分离焦虑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也一样会大哭大闹,这是由于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老师带来的不安全感。因此,即使已经适应分离焦虑的孩子,妈妈也要在入园前一周,帮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期待
为孩子报好名之后,就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幼儿园的事情,经常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小朋友上下学、做操等情况,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激起他对幼儿园的向往。有的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于是早早就把孩子送进幼托班了事。当孩子不听话时,就用:“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把你送进幼儿园去!”或者用“你不听话我去告诉你们老师,让你们老师来说你!”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这样会对孩子上幼儿园造成一种精神压力,让上幼儿园变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恐惧、抵触的情绪。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让孩子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期待,安抚好宝宝由于和家人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恐慌的感觉。
在介绍幼儿园的情况时,既要告诉孩子幼儿园富有吸引力的一面,又要告诉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会特意渲染幼儿园对孩子富有吸引力的一面,避而不谈其他方面,结果孩子到了幼儿园一看,他不仅不能随心所欲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还要跟陌生的老师待上一整天,这时,他就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更加抗拒上幼儿园。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时,最好先从老师那里详细了解幼儿园一天的生活是怎样,再详细的描述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去幼儿园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所要求的,同时让宝宝意识到,遵守这些规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这样即使宝宝受到一些约束,他也能欣然接受。
2、利用熟悉环境的机会让孩子做到心里有数
一般幼儿园在开学前都会开放让家长带孩子去熟悉环境,此时,家长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让孩子知道,他马上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送他进去之后,他会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度过一天,而爸爸妈妈要去上班。他将在幼儿园上课、吃饭、睡午觉,等到爸爸妈妈下班了才会去接他。爸爸妈妈可以一边带孩子参观教室,一边告诉他,幼儿园的一天是怎样的,孩子会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要喝水、上厕所时他要去哪里,这样孩子才会心里有数。
3、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
最最重要的,是把老师介绍给孩子认识。一般开学前,老师都会先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情况。此时,是把老师介绍给孩子的最佳时机。当介绍老师给孩子认识时,态度一定要郑重,真诚!可以这样对孩子介绍:“这是XX老师,你上幼儿园后,就会由XX老师照顾。老师是爸爸妈妈非常信任的人,当宝宝与爸爸妈妈分开时,老师会尽职尽责的认真照顾你!你有什么想法、要求需要帮忙,都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的。”在幼儿园开学后,家长也要不厌其烦的再亲自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这样的举动会让孩子知道,即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而不是举目无亲!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信任老师,才能克服内心的恐惧与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同时,老师也会觉得很温暖。当一个人被人无条件信赖是,她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一定会尽心尽力的照顾好孩子!
教孩子学会自理
在家时,很多孩子吃饭、洗手、穿衣穿鞋、上厕所、上床睡觉等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宝宝一点都不会,到了幼儿园就不一样了,虽然到了幼儿园会有老师的帮助,但是一个班级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孩子,只有三个老师,老师总有看不过来的时候。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求助于老师,孩子内心的紧张感也会加强。
因此,除了帮宝宝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家长还要帮孩子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让孩子学会自理,具备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能力。
1、 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理能力
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一定深有体会,照顾自家一个孩子都要花很长时间,何况是在幼儿园呢?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就拿穿衣服这件事来说,,当孩子午睡醒来的时候,老师不可能同时为那么多孩子一起穿衣服,总得一个一个来。如果是冬天,孩子午睡起来之后,一个老师要照顾近十个孩子,宝宝等着老师挨个穿衣服就有可能会着凉,身体抵抗力差一点的孩子就容易生病感冒。
相对来说,如果孩子自身会穿衣服、吃饭、上厕所,不仅家长会省却很多担心,孩子自己也会更适应。在家长下定决心让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无论吃饭、穿衣、大小便、喝水等习惯,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妈妈在训练的时候,用做游戏的方法就能加深孩子的好感,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让孩子乐于学习自理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觉得做这些是一件很有趣、很愉快的事情,争取得到她的配合。如果是女孩子的话,可以给她玩布娃娃,让她先练习。如果家长有时间的话,可以和孩子同时学习,给他做示范。孩子往往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所以和孩子同时做,让他模仿大人的动作,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教孩子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希望他一次就学会,或者一学会就能很快掌握。孩子新学一样东西,从学会到熟练总要有一个过程。家长们要耐心引导,多鼓励他。
如果孩子不配合,或者不愿意自己做时,家长宜采取“怀柔政策”。尽量让孩子发掘其中的乐趣。比如在教孩子穿衣服时,可以问他:“你看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呀?”“红色!”“像宝宝昨天吃的樱桃对不对?我们想想还有什么水果是红色的?”……“衣服上的图案是什么呀?”一边教宝宝穿衣一边给宝宝提问,让他不断思考,没有时间和大人闹腾。还可以给孩子的衣服起一个外号,比如那件“超人衣服”、那条“象鼻子裤子”等等,吸引宝宝吸引穿衣服的注意力。
即使孩子没有掌握,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幼儿园托班和小班的老师都会教给孩子这些技能。孩子总会慢慢掌握的。但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就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饿了”、“要喝水”、“要尿尿”等。这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他才能自如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2、 调整孩子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幼儿园有严格的生活作息,玩耍、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与家里不一样。在入园前几个月,家长应逐步按照幼儿园的作息调整孩子的习惯。
很多小朋友都无法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比如有的小朋友8点才起床,2点才午睡,这样孩子到了幼儿园,就无法接受幼儿园的作息。家长最好参照幼儿园的标准,进行调整,无论早餐、午餐、午觉都尽量与幼儿园接近,这样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不适应。
3、 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能力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关注的焦点,孩子从小在对自我的高度关注环境中长大,同伴少,不知道如何与小伙伴交往。一旦进了幼儿园,孩子就将与小伙伴自由接触,因此,在孩子入园前,让他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让孩子学会排队、学会分享与等待都是很重要的。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与小朋友出现了争执需要怎么解决。现在也有一些非常好的绘本,家长可以在陪孩子看书的同时让孩子学习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等同龄小朋友比较多的地方,让孩子亲身体会。
如果孩子有打人、推人、咬人等行为,喜欢与小朋友抢东西,家长一定要进行调整。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习惯用打孩子的方式进行制止,这样孩子的行为不仅不会改善,反而会加剧。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正面引导,在发现孩子暴力行为时及时把孩子拉开,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或通过游戏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据好幼师网、60分妈妈月华、亲亲宝贝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