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引发低龄留学讨论

2016-08-30 08:35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小别离》引发低龄留学讨论

出国留学对于中国家长或许不再新鲜,但近日随着《小别离》热播继而引发的系列讨论,不难看出,留学特别是低龄出国对于众家长来说依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纠结的选择。孩子出不出国?多大年龄出去好?想留,但你有没有钱留?钱不是问题,但孩子愿不愿意留?出去后会比国内压力更小吗?回来还适应吗?记者采访发现,其实电视剧里三组家庭经历的焦虑、纠结和困惑,也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小学生调研出国留学话题

“请问您是否想让孩子去国外念书?”“请问您是否问过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意见和您不一致,您会怎么办?”日前,人大附小四年级小萱和小陶(化名)设计了一份关于出国留学的小问卷,在商场和微信里发放,最初回收有效问卷250份,其中纸质31份,网络219份。

据悉,每年假期,学校都会要求他们完成一份“小课题”,选择一个科学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小萱说,说实话,每次选题都很费脑筋,而这已经是她第八次做这样的作业了。“今年暑假前有一次和爸爸的对话却给了我灵感。那次散步,爸爸又和我谈到了出国留学的问题。他还说,这是现在的大趋势。正巧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去了土耳其上学,而邻居家的小哥哥去加拿大读书已经一年了。”

小萱就想多了解一些爸爸妈妈的想法。家长们真的觉得他们小小年纪就应该“出国留洋”了吗?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呢?他们有考虑过孩子们的意愿吗?他们会放心孩子独自在国外生活吗?正巧她的好朋友小陶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于是她俩一起设计了11个问题。

小萱说,设计问题的时候,她们尽量站在家长的角度把“愿意送”和“不愿意送”的因素写在问卷里,为了了解她们自己的意愿是否对事情本身有影响,还特地设计了“如果孩子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看看爸爸妈妈怎么处理。

近七成家长想让孩子出国读书

问卷设计完了,小萱和小伙伴找了海淀区一家大商场向路人发放问卷。但由于商场人多而杂,大家警惕性较高,现场发放效率并不高,回收的样本量并不是很多。为了数据结果更丰富、严谨,她们想到了网络发放的方式,并请妈妈帮忙把问卷设计成了微信投票的形式。

小萱的妈妈告诉记者,受微信公众号模板的影响,最终11个问题压缩成10个,她和小陶的妈妈发在自己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效果不错,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19份。

统计完后他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接受纸质和网络调查的受访对象群略有不同,前者全部为京籍家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段集中于30-40岁。后者兼有京籍和非京籍家长,年龄段集中于40-50岁。因此,在某些问题上两个群体的家长关注的重点是有区别的。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家长的孩子大多就读于小学阶段,其中面对面采访家长中70%孩子为小学生,网络受访家长中这个数字为46%,这也就意味着这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而由于网络问卷样本量更大,小萱选择以此作样本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近七成受访家长想让孩子出国读书,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教育资源更丰富,以及教育理念更好。而在选择留学国家上,大家也惊人的相似,七成第一选择都是美洲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

留学年龄上,让孩子出去读大学的占大多数。在征求孩子意见上,超过半数家长表示,自己问过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和家长的不一致,74%家长会听从孩子的意见。

《小别离》再次引发低龄留学讨论

虽然如今出国留学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也不再是个新鲜话题,但近两周,随着一部生活剧《小别离》的热播,不难看出,出国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对于众家长来说依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纠结的选择。

《小别离》讲述了三个家庭三组故事:第一种是坚持不送孩子出国但是唯分数唯重点论;第二种是孩子成绩太好,不出国深造太可惜了;第三种是孩子成绩不好,要丢到国外去历练。

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活生生直面中考的教育现状写照,尤其是对越来越低龄化的留学潮做了各个层面剖析,也把父母的各种纠结表现无遗。孩子出不出国?多大年龄出去好?出去后

会比国内压力更小吗?回来还适应吗?也有人说,剧中的三个家庭,三种不同的教育规划,看似都是纠结出国,但背后折射出各阶层的经济问题和教育理念。

其实,抛开所谓的经济和阶层因素,单纯地讨论让孩子去国外留学,两套不同的教育体制,两套不同的教育考核、录取标准,孰优孰劣,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达到的效果或许也不一样。

□观点

出国派

不想让孩子中高考挤独木桥

小婧(化名)今年开学将入读中关村第一小学,成为一名“小豆包”。为了让孩子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里成长,小婧的幼儿园是在一所国际学校度过的。

幼升小之前,小婧的母亲李女士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查资料、问朋友、探校,最终还是选择进入公立学校。“如果继续读国际学校的话,担心孩子汉语这一块比较弱,尤其是语文和数学”,李女士说,还是决定到公立小学,让孩子学好汉语和传统文化,接受些系统教育,六年内把一些基础东西学扎实。

至于出国留学,李女士说,她和小婧父亲对此不排斥更不盲从。小婧肯定要

出去看一下,感受一下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环境。但由于是个女生,他们不想让她那么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以他们期望,最好是大学后再出国。

李女士直言,目前孩子留学时间未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想让她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不想让她参加中考、高考挤独木桥。”李女士说,所以如果不那么早把孩子送出去,应该会选择国际学校这条路。

李女士认为,现在国内教育主要培养一些研究型人才,国际学校则会偏向于培养“生存型”人才,孩子各方面能力会比较均衡,这是她和孩子爸爸所期待的。

留守派

不重视分数可能影响前途

《小别离》因剧中精彩、犀利对话,引发网友集体点赞。爸爸说:“抛物线、反比例函数,咱们小时候都学过这些,学过之后都忘了,现在学有什么用呢?”而妈妈却反击:“我知道它们没用,但是对不起,它考这些。”妈妈还喊出:“今天你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一些80后表示这组咆哮排比句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然而,许多70后、80后父母,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还是一样。今年“奔四”的王茉(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她目前是北京某高校的副教授,孩子在海淀一所知名学校读三年级。

几年前,王茉颇有远见地在中关村附近为孩子购

入一套学区房,虽然面积不到40平米,却在孩子入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茉坦言,孩子上学前,她也认为自己会是个开明的母亲。

但是孩子入学后,她才发现,身边家长早就报了各种课外培训班、奥数班和兴趣班。“我怕他长大后埋怨我,所以也是跟着大部队,抓学习的同时也‘砸钱’培养孩子各种爱好。”王茉说。

王茉告诉记者,自己从外地来到北京,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读博,可以说一路都是考过来的。老公也是学霸,所以对孩子不会放松要求,学习肯定第一位,应该在国内接受传统的教育,一直到大学,如果将来孩子有意愿就再说出国的事。“唯分数论不能说普遍,但确定存在,有时我也纠结,但如果我不重视,孩子的成绩就会下滑,可能影响前途。”

纠结派

孩子多大出国这是个问题

小萱的妈妈告诉记者,他们在网络上发放问卷时,许多家长会问她,是不是受电视剧《小别离》启发,自己也有共鸣。她坦言,由于小萱的父亲在国外有过求学经历,所以也希望孩子出去接受下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但他们一直在纠结,是出去读初中还是高中。

小萱的妈妈说,有人建议她早点把孩子送出去,适应并融入当地语言、文化环境。但她有些担心,因为自己是学中文古汉语方向,知道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希望孩子在国内再打一些基础,烙印更深一些。

而孩子目前就读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的姜女士说,不久前一个朋友移民去了塞浦路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快乐一点,不上课外辅导班,考虑到未来初中问题,索性早些带孩子出去。现在孩子妈妈全职陪读,等孩子将来能上一个好的私立高中,她再回来。

姜女士坦言,她和孩子爸爸也考虑过让孩子出国留学,但不想跟她朋友一样,一方面,父亲会缺位孩子成长的最关键几年,而且男孩本就心智成熟较晚,担心受外界影响。

“其实,相比出国留学,我现在更关注的是小升初,儿子今年已经四年级了,担心他被派位到不太理想的学校。”姜女士说,到那时,她肯定会考虑送孩子出去,“现在留学跟以前不太一样,我们当年可能属于一种精英的教育,是出国镀金。现在更是一种经历,体验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理念,不是只有精英才能出去,也不是一定要留在那里。”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作者:任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