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教师这崇高的职业,我走上了三尺讲台;因为爱着特殊教育;因为爱着特殊的孩子,我走进了特殊教育成为一名光荣的特教教师。转眼间,在这个工作岗位已经整整二十九个年头。记不清迎来多少个稚嫩的笑脸,也记不清送走多少个成熟的身影。我的学生用金闪闪的年华簇拥着我,温暖着我;而我在二十多年,把我丝丝缕缕的爱倾洒在智障孩子心田,用我真挚的爱伴随他们成长。使我真正的品味到人世间那永恒的主题——爱。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但我觉得这种爱与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只有这种无私的爱,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教师了解并懂得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每天面对需要呵护的心灵更要求教师用爱去观察他们、用爱去了解他们、用爱去接近他们,用爱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才能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
在我教过的众多学生中,胡某:一位八岁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其中一位。那是来到学校的第一天,他就一直在哭,而且紧紧抱住妈妈,任凭老师怎么哄,妈妈怎么说,都无济于事,他只是哭,问什么都不说,还躺在地下打滚。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小孩子头一次上学换了环境都会有个适应的过程,过几天可能就会好的。可事实却不是那么简单,几天下来,一切照样,老师的安抚,同伴间的玩耍,仍然没能吸引他。这引起我的思考:我坚信只要我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用母亲般的爱他定会很快融入这个集体之中。
经过家访我了解到胡某的家庭状况较好,从小由奶奶照看,他是家中孙辈的独子,所以爷爷、奶奶、甚至姑姑都宠爱非常。妈妈为了照顾他也辞去工作专职陪伴他,因此他没有去过幼儿园,也很少与小朋友玩耍。这是一例很典型的“上学恐惧症”。究其原因,一是家族中第三代唯一的男孩,又是父母中年得子,特别宠爱,使胡某从小养成强烈的优越感和依赖性。一旦上学,失宠感剧增,内心承受不了突然发生的强烈反差。二是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没有集体生活经验,一旦面对新的环境,如校园、同学、老师,就感到无所适从,陌生感骤增。三是由于长期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在家庭的溺爱环境中养成孤僻的性格和退缩不前的心理,人际关系差,缺少同伴,无法主动与他人交往,使他产生“小皇帝”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胡某正是这样,处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从小他就娇生惯养,经过我的观察和与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离不开妈妈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从小就一直跟着妈妈,妈妈也因为他而放弃了工作,走到哪儿都要带着他;二是妈妈对他的话言听计从,所有的要求在妈妈这里都能无条件的实现,所以,他更喜欢和妈妈在一起。
当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后,首先和他的家长交换了意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达成了共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学校和家庭同时辅导胡某参加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通过活动结束胡某的怯生心理,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为了使胡谋适时转移依赖对象,我同胡某的妈妈商量后决定,每天他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马上离开,不要在身边陪同,这样会造成孩子摆脱不掉的依赖性,而下面的教育工作就由老师完成。为了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帮助他逐渐适应学校的环境,每天早晨我手里拿着他喜欢的玩具在门口亲切的迎接他,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同时递上可爱的绒布玩具或他喜欢的食物,亲切的同他说话,问他吃早饭了吗?打消他的生疏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为了使他尽快熟悉学校,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在他有强列对爱的需要时,我时常把他抱在怀里,给他以身体及情感的支持,缓解他的紧张情绪,通过与他的身体接触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增进了亲近感,渐渐的他开始在接受我,同时他也接受学校这个大环境,当他愿意坐在教室活动时,老师给予“奖励”。几周后胡某由依赖父母转向依赖老师,以至紧跟老师“寸步不离。”
我领着他参观校园环境稳定情绪,边领他看;边给他讲校园壁画的内容。使他从中接受到学校常规的教育;我领他看其他同学到校后主动与家长说再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榜样行为的示范下,他在慢慢的感受该如何做,使他逐渐消除陌生感,尽快熟悉学校。在不知不觉中他接受了新的环境;接受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我亲切的叫着他的乳名和他一起游戏,使他感到和家里一样;老师和妈妈一样的爱他们;小朋友是他的好伙伴。每当此时你会听到他的笑声。随着教育的深入我也开始给他提出要求。
有一次,他刚要哭,我说:“胡某,咱们说好的上学怎么着?”他含着刚要流出的眼泪说:“我不哭了,我是乖孩子。”我抓住这个机会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你长大了,是学生了,懂事了;小学生高高兴兴的去上学。”在这种教育环境与方法的感染下,他逐渐的开始听老师的指导,他渐渐的知道小朋友都要到学校上学的道理。妈妈送他到校后也不用赶紧跑了,而是大大方方的和他说:“再见”再离开。他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产生了愉快的感受,这样他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并爱上了这里的一切,融进了学前班这个集体。
现在他对班里的事情也很关心,他会用自己的小手帮我取暖,他已经把学校当成他第二个家。他在这里学认字、学说话、学数数、还学会吃饭、穿衣、穿鞋等技能。就是在他发烧的情况下,他还坚持让妈妈送他来学校。并对妈妈说:“妈妈再见,我自己上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对于胡某来说却是超越自我的飞跃。这一切的一切,不仅家长高兴,老师更是喜悦。胡某爱上学了,虽然,他做到的只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可是谁又能说不是一种超跃呢?我的心里被幸福充满,因为我的教育有了如此的效果,因为这是一种艰难后的收获,这是一种先苦后甜的感受。
通过“奖励”,大力鼓励胡某与小朋友玩,开始仍由老师陪他一起玩,等他与小伙伴玩得入迷时老师就告诉他:“老师有别的事,不能陪你了。你自己同小朋友玩,好吗?”然后离去。当他第一次独立与小朋友玩,老师就有意识地与他一起分享集体生活的乐趣,回味交往的喜悦心情,给他一个拥抱、亲吻。奖励他,他最喜欢的玩具或食品。并当着家长的面赞扬他的勇敢交往,请家长也给与表扬和奖励。当他每次独立与小朋友交往时,老师都适当予以赞扬。还请家长假日领他外出游玩。他现在与同学能友好、亲切的嬉戏。
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胡某上学的情绪稳定,不再出现哭闹,并能高高兴兴来校上学,课间能与小伙伴玩耍,积极完成老师的训练内容。家长也高兴得说:孩子进步真大,在家也比以前活泼多了,胆子也大了。看着孩子的进步我从心里感到欣慰也更增加了我的信心。
爱是教育的良方。只要我们捧出一颗真诚的爱心,耐心,细心,关心,去面对我们的孩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满天下”,是博爱,也是教师的师爱。这份爱能给这些特殊孩子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