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生死状”的 尴尬与警醒

2016-10-11 08:1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体测“生死状”的 尴尬与警醒

李一陵

天津一所高校要求学生在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前,与学校签订免责协议。这一决定引起学生反对,在媒体介入报道之后,学校宣布取消了与学生签订体质测试免责协议的决定。

有人解释,学校要求学生签免责协议可以理解为学校希望认真做好这份工作。因为一直以来,体测过程乱象丛生,走过场、监督不严、代测普遍等情况比较普遍,如果学校不是想认真做好体测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何必跟学生签什么免责协议呢?

但是,体质测试作为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活动,如果真的有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学校又怎么可以用一纸“生死状”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让学生去独自承受可能出现的一切后果呢?“生死状”面前,学生权益的保障何从谈起?更让人心生寒意的是,学校与学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抛开免责协议本身学校的是与非,学校之所以要签免责协议,是因为可能有危险,而之所以正常的体质测试会有危险,竟然让学校不得不用起了免责协议来规避风险,背后的原因在于学生体质下降,使体质测试时容易发生受伤乃至于猝死的情况。遗憾的是,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开错了药方,也搞错了方向。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是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而且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日韩等国青少年体质指标中的肺活量、运动能力等体质指标一直在提升,与之相比,我国青少年的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尤其是超重率、近视率不断上升,而且呈低龄化的趋势。甚至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20多年下降。

出现这种“未富先病”、“未老先衰”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认为只要分数考得好,体育锻炼没有那么重要。一方面则在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并不意味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饮食结构、体育运动频次、休息睡眠习惯等与体质密切相关的基本行为还谈不上健康、合理。

为了应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国家出台了《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在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开展体质测试活动,其目的正在于通过体质测试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遗憾的是,一些地方、一些人把体质测试这一手段当成了目的,忽视了通过体质测试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初衷,以至于为了体测而体测,以至于没有发挥好激励和教育、反馈和引导锻炼的功能。

要发挥好体质测试的功能,改善体质测试工作,要由过往的重测试改为重教育,由重结果转向为重过程,使测试者从被动测试转向为主动学习,多关注测试前的教育与测试后的干预和指导。还应该看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只是促进体育锻炼的一种手段,并不能承担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所有责任。青少年的体质与多重因素有关,既包括体育锻炼频率和强度,也受到饮食结构、休息睡眠情况、遗传因素,乃至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改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问题,认真研究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创造条件丰富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强度;同时也要重视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改变不良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保障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等等。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