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了解以下——
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容易被人欺负?
至于说孩子被欺负,一般都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有了以下这些特质:
1.天生胆小,害羞
我一个同事家的孩子就属于害羞型的宝宝。在家里和熟悉的人面前,话特别多,可一旦出了家门,走出熟悉的环境,马上变成惜字如金的“小淑女”。
见到陌生人就害羞,别人问话都不好意思答一句,喜欢往爸爸妈妈身后躲。更不要说打人,和被打之后还手了。
2.受到过度保护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玩伴比较多,也比较“野”,放学之后一群孩子就聚到一起,也经常吵吵闹闹。
但是也就在这种争论和吵架中,学会了沟通、谈判、妥协这些技巧。最后还是高高兴兴长大了。
现在的孩子不一样,经常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当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的时候,并不会主动的解决问题,往往是被动的寻求帮助。
3.力气小,动作慢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容易被大班的孩子欺负,低年级的孩子容易被高年级的孩子欺负,女孩子容易被男孩子欺负,都是这个原因。
欺负人的孩子也是分人的,他们轻易不会挑选人高马大的对手,要是咱们孩子正好是瘦瘦小小的,那就要留心了。
4.特别懂礼貌特别懂事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家宝贝回家说幼儿园总有个小朋友抢她的玩具和书,还会用指甲划她。这位妈妈当然很惊讶,然后跟孩子说,那你告诉老师去呀,或者你还手啊。
谁知道孩子来了一句:打小报告不好,而且我是大孩子了,他打人不对我不能学他,我不能打人。
孩子妈说孩子这么懂事,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喜欢欺负人?
其实孩子之间的吵架和打架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对于3-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吵架吵不过就动手,抢东西抢不过就动手,甚至不知道一个什么理由,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时候。
简直可以说是很少有孩子从来没动过手,从来没乱发过脾气。
一方面,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高速发展,自我意识变得很强,但同时控制情绪的能力又很差,所以非常容易“惹是生非”。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有的孩子是说话慢,跟小伙伴发生争吵了,一旦自己落到了下风,就会通过动手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也有一部分要归咎于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在家里经常挨打,也可能是父母或长辈对他打了别的孩子、抢东西的行为,没有进行正确引导,甚至无形中助涨了孩子的气焰,导致孩子会从欺负他人身上去寻找平衡和“乐趣”。
专家表示,常欺负别人的孩子,有些有比较强的控制欲,通过欺负别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有些则是因为自己曾受欺负或常受欺负,欺负别人是一种报复或发泄;还有些孩子只是参与或追随别人欺负他人,以使自己归入强势的一方,或避免受强势一方欺负。
常受欺负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伤心、愤怒和屈辱中,并感到自己软弱、无助、渺小,自信心受到打击。而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也很孤单,因为别人会躲避和疏远他。王彦玲表示,欺负行为无论对受欺负方还是欺负一方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呢?
首先要发现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孩子的行为发现异常,比如,平时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语、易怒和不安、常哭泣,可能会抱怨头痛、腹痛和恶心,甚至拒绝上学。那么,父母应该主动找孩子谈话,询问孩子在学校是不是遇到了压力很大的事?如果孩子不回答,问题可以更具体一点,避免问太多、太抽象的问题,否则可能造成孩子永远闭嘴不谈的反效果。如果孩子当下还没准备好告诉你,结束谈话前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随时都在,我们会认真倾听。”这样可以预留下次谈话的空间。
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同时,家长消除孩子的不良感受很重要。有些父母骂受欺负的孩子“没用”、“胆小”,这样非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坚强,反而会让他更沮丧、无助。同时,教孩子反抗暴力、保护自己,不让施暴者得逞,可以减少受欺负的现象发生。比如:教孩子大声对施暴者喊“不许欺负人”,推开他,抓住他的手制止他打人;受到嘲笑、辱骂时不要退缩、哭泣,而要大声抗议,或不予理睬、平静地走开,或用幽默的方式反击对方。
面对问题,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和家长有充分的沟通。平时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结交朋友。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和朋友圈子,他受欺负的几率会减少,心态也会更积极和健康。
面对孩子被欺负这件事情,我们父母能做的,该做的,应该是防患于未然,教会孩子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
角色扮演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扮演各种“熊孩子”,假设各种场景。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如何去谈判,如何大声震慑对方,如何在争执中保护自己。
比如如果经常有孩子来抢自己的玩具,可以根据情节轻重教孩子说一些话,像:“我可以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但是我也想玩一会你的那个玩具”,“我愿意跟你做朋友,我们一起玩怎么样?”,“这是我的玩具,你没有权利拿走”,“请你放开手!”
通过游戏,可以教会孩子甄别正常的玩闹、争吵与霸凌、暴力之间的区别,也可以教会孩子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分享、交朋友,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大声的拒绝和坚定的反抗。
教会孩子寻找支援
我知道一位妈妈,她的孩子是在幼儿园里,被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揪辫子。然后这位妈妈就告诉孩子,以后你后桌再揪你的辫子,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你都要大声喊出来:XXX揪我头发了!
这样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就都会听见,然后就会保护你了。
其实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比较好,女孩子跟男孩子对打往往不会占便宜,而且在上课期间,跟对方吵架打架都会影响老师的上课进度,不如大声的说出自己的理由,捍卫自己的权益。
教会孩子据理力争
告诉孩子,要当着“肇事者”的面,指出他的不对之处。不要把自己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境地里面,要大胆的反抗并且学会“发动群众”。
据理力争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家长朋友们可以多多的培养一下孩子表述事件的能力,抓住一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告诉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我的感觉是……我的要求是……”
是用有理有据的事实来让”肇事者“感到压力和羞愧,最好能联合其他小伙伴疏远”肇事者“,让”肇事者“知道,欺负人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
不惹事,但也别怕事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马上还手,是存在很大争议的。
一方面像我认识那位妈妈家宝贝说的,打人不对,不能学他。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是不在场的,如果对方人高马大,下手没轻没重,我们的孩子贸然跟对方打起来,吃亏的终究还是自己,万一出现了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可以告诉孩子,离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远一点。咱们可以不跟粗鲁的,野蛮的孩子一块儿玩。
但是也得告诉孩子,事儿来了,不能怕事。
有句话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可以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防身术,告诉孩子,在你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还手,爸爸妈妈相信你,会站在你这边。
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有段采访,其中一段话他是这么说的:
我告诉我的孙儿,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狮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单单仁慈,业务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赚钱。但如果人家不好,狮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应该是这样。
我们还是得告诉孩子,世界不光是童话中的美好,也是有矛盾和冲突的。你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善良不等于懦弱,当有人侵犯你的权益,你必须勇敢的保护好自己。
孩子才上幼儿园没几天,就挂彩回家了。细问得知,被熊同学打了。看着孩子身上的伤痕,宝妈心疼之余,在寻思要如何教育孩子自我保护?对于孩子被欺负该不该还手这个问题,各位宝妈都各持不同意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据搜狐母婴、新浪育儿、网易亲子、京华时报、百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