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火箭漫谈:明朝发明“喷气火箭”(图)(2)

2016-10-25 16:08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古时火箭漫谈:明朝发明“喷气火箭”(图)

2 明朝发明“喷气火箭”

明朝时期的火箭继承宋、金、元火箭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明初,朱元璋就将火箭派上战场,此后明军有对火箭进行改进和创新。朱元璋及其继承者都很重视包括火箭在内的火器,它们被称为“神器”,装备在马、步、水军等常备军中。而且,明代军制至明成祖朱棣时更为完备,设火药局制造各种火药,设兵仗局和军器局负责制造各种火器,而神机营则负责操练军士使用火器,内库负责贮存武器。这些机构由内臣掌握,禁止泄露技术机密,京外卫所不得擅自制造。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率领军队在河北的白沟河同建文帝的军队作战时,曾遭到“一窝蜂”火箭的射击,这是中国最早将“喷气火箭”用于战争的记载。此后各种单级喷气火箭日益增多,有单发和多发两大类。

明朝时,还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明朝书籍《武备志》绘有“火龙出水”图。该火箭在发射时,先点燃头尾两侧的四支大火箭,推动火龙在距水面三四尺高度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该火箭飞行距离可达三四里。四支火箭燃烧将完时,引线引燃龙腹内的小火箭,由龙口飞出,飞向目标,可使敌方“人船俱焚”。

明代中期,由于沿海倭寇滋扰,明朝的火器技术更加发达。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创制了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三种喷气火箭,统称“三飞箭”。这三种火箭用长六尺的坚硬荆木制作,箭镞长五寸,分别制成刀、枪、剑形锋刃,能穿透铠甲。箭镞后部绑附长七至八寸、粗两寸的火药筒。作战时,将火箭装在木架上,手托箭尾,点着火药筒的药线,对准敌人射去,这些武器在水陆作战都可使用。这三种火箭在戚家军水兵营的十艘战船上装备了两千多支,在车炮营、骑兵营和步兵营中,共装备了四千七百六十支,平均每人四支。

明中叶以后,朝政纲纪不振,火器技术逐步外流,因而民间出现不少这类兵书。例如,伙龙缈、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赵士祯的《冲器谱》、王鸣鹤的《登坛必究》、李盘的《金汤借著十二筹》、何汝宾的《兵录》、茅元仪的《武备志》和焦勖的《火攻挈要》等书,这些书籍都对火药、火箭、火炮等火器有详细论述,并附有插图。虽然火箭已在宋、金、元时用之于实战,但对火箭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及图样,还是从明朝开始的。

  3 明朝用火箭载人升天

明朝火箭多达几十种,其中有战时用的军用火箭、信号火箭,也有民间用的娱乐火箭。在军用火箭中,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单飞火箭、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多级火箭。

有意思的是,有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万户飞天”,讲的就是明朝时的故事。在后来的航天研究中,故事的主人公“万户”,被称为是中国用火箭载人升天的第一人。

15世纪,一位叫万户的 明朝官员手执两张风筝,将自己捆绑在座椅上,椅后加装47枚火箭,用蜡烛点燃火箭后升空,不幸的是,万户最终殒命。相较于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故事,万户的故事极具现实特征。万户虽未成功,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被誉为火箭飞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国布赖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正式以“WanHoo”命名,从此,万户被很多人知晓。

如今,西昌航天城附近的主题公园里摆放着万户升天的雕塑。而据说万户是甘肃河西人,如果故事是真实的,万户殒命之处离酒泉并不远。

不过,关于这段故事的真假,历来争论很多,甚至主人公的名字也有很多种说法。因为这段故事来源于外国的一些记载,中国人在将其翻译过来时,就翻译成了“万户”,古代曾有过“万户”这种官位,于是人们就判断他是一名官员。

但在《明史·兵志》记载:明初,“万户”官职已易名为都指挥使,因此“万户”应该还是指人名。遗憾的是,在翻阅了大量古籍之后,相关的记载依旧空空如也。

后来也有人分析,“万户飞天”的故事也许原来只是民间传说,可能是说的“妄图飞天”,西方人不懂“妄图”的意思,还以为是人名,于是记载成了一个人。

不管这则故事的真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古代,有很多人有着飞天梦想,并且已经将火箭的力量与飞天这件事关联起来了。

除了这个故事,明朝的火器制造还要提到一个人——赵士祯。赵士祯,浙江乐清人,因当时倭患频发,他深知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于是赵士祯决心研制出精良的火器装备官军。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赵士祯在一位温州籍将领那里见到西洋番铳,赵士祯深受启发。

恰好当时有一个土耳其人寓居在北京,名叫朵思麻,赵士祯得知他原是土耳其专门管理火器的官员,赵士祯便特意登门求教,学习土耳其的火器技术。朵思麻将自己收藏的鸟铳拿给赵士祯看,并且详细讲解了鸟铳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赵士祯搜集和积累了火器研制方面的大量资料和经验。1597年,赵士祯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制造番鸟铳。经兵部商议后,交给京营试制,京营官员便向赵士祯请教试制诸法。赵士祯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自己出资,并请朵思麻协助,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1598年研制出四种火器。其中“掣电铳”、“迅雷铳”为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4 清军设有火箭营

清军的武器装备技术最初比较落后,但在与明军的历次交战中,清军缴获了许多先进的火器,又俘虏一些明军中的技术工匠,令他们为清兵制造各种火器,从而改变了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状况。

在与明军交战时,清统治者目睹火炮、火枪和火箭等火器的威力,因而对火器的制造和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早在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就下令铸造红夷火炮,在大凌河战役(今辽宁省锦州附近)中,火器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魏源《开困龙兴记》所述,当时明总兵吴襄率部渡河与清兵应战。清兵则直趋吴襄大营东,“发大炮、火箭攻之。时黑云起,风从西来,襄军乘势纵火将逼我(清)阵。忽大雨反风,襄营毁,先走。”

实际上,在这次战役中双方都动用了火炮和火箭,明军最终失利。1634年,守卫鹿岛的明副将尚可喜率部降清,其随军火器尽为清兵所有。

康熙帝非常重视火器,在他铲平“三藩”割据、统一中国和抗击沙俄侵略的过程中,他所统率的骑兵和军中火器也助力不小。

此后,由于战事较少,史书中关于使用军事火箭的记载亦不多。不过,魏源的《征缅甸记》记载了清军与缅甸军队交战的情况。乾隆二十年(1755年),缅军一度进入车里地区,朝廷谕大学士杨应琚率军以连环炮和缅军的象驼炮交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经略(官职,主管军事)傅恒领满、汉精锐数万,“京城之神机火器、河南之火箭、四川之九节铜炮、湖南之铁鹿子……皆刻期云集”,与缅军在大金沙江展开了激战。在这次战役中,清军使用了火炮、火枪和火箭等武器。乾隆皇帝以后,清军继续制造火箭,贮于内库以备应用。

同明朝一样,清朝也在京师设火器营,进行操练,后期更设火箭营。

据袁宫桂的《洴澼百金方》记载,清朝除保留明朝流传下来的部分单发式和多发式火箭外,传统火箭大都可归为下述两类:一是短轻型,筒长四寸,装药二两五钱,箭杆长三四尺,箭镞长二寸,一般射程可达六百至七百步。二是长重型,筒长七寸,径二寸,箭杆长六至七尺,镞长五寸,总重二斤,射程为三百步。

清朝的火笼箭、九笼箭或一窝蜂,也属于集束火箭。这些火箭先用竹篾编成长四尺(132厘米左右)的竹笼,“口大尾小,纸糊油刷,以防风雨。内编横顺阁箭,竹口三节,旁留小眼,穿药线总内起火箭上。每简装十七八支,或二十支”,点燃总药线后,筒内火箭齐发。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