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拟禁设营利性民办学校消息一出,随即引来轩然大波。多家门户网站、一些微信公众号发文质疑,称这是严重倒退,是开倒车,将令上万所民办小学初中办学陷入困境。可真是这样吗?
熊丙奇认为,这些意见,其实暴露出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办学以及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存在诸多问题。
1、部分民办学校的逐利性在争论中暴露无遗。虽然目前所有民办学校都是非营利性的,但从具体办学看,目前追求营利的占大多数,以前学校办学可通过各种手段谋利,定位为非营利之后,逐利将被限制,因此不少民办学校意见很大。
2、认为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民办领域只有经济手段。对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民办领域,很多人士的思路是采取利益杠杆,即以经济收益吸引,而这正是我国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进入民办领域的大多是教育商人而非教育家、慈善家。有人认为明确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只能非营利之后,社会资金将退出义务教育民办领域。那中国为何有那么多教育NGO(非政府组织),他们是为了逐利吗?如果因非营利,很多举办者选择退出,这是一个转变办民办教育理念和生态的机会。
3、对义务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义务教育强调国家责任,也就是说,国家应做到即便没有民办教育,也要保障所有学生入学。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在国家保障基础上,民办教育提供的是差异化选择,满足不同受教育者个体的教育选择需求。
而民办教育提供差异选择,与营利与否无关,与学校有无自主权有关。目前我国的民办学校也没有自主权,这不是营利和非营利问题。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大同小异。体制外的民办机构稍微好一点。
4、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错误理解。非营利民办教育只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照样可以有盈余,只是不能分红。学校学费按成本或准成本定价(学费不是有的议论认为的就是低收费),教师和校长都可以高薪,只是投资人不能分红,也不可能运作学校上市。因此,非营利不会影响学校运行,只会让逐利资本退出,而不是让所有民办学校退出。
举个简单例子,实行非营利办学,一所学校每年的学费为1.5万,学生1000人,那学费收入为1500万,除掉办学成本之外,还有盈余100万,这100万不能分红,只能用于继续投入办学。而营利性办学的话,则可以实行开放定价,而且利润部分可以分红,举办者可以运作将学校上市。
5、把限制营利性民办学校与限制民办学校混为一谈。义务教育不设立营利民办学校,不是国家限制民办教育,反之,国家要加大对非营利民办学校的投入、扶持。对于非营利民办义务教育,国家将纳入财政拨款,给所有民办学校生均经费,税收减免,包括今后政府出土地、校舍,委托民办机构办学,以吸引有社会责任、教育情怀的企业、人士进入民办领域,以此鼓励民办学校办出特色。
此前,国家已把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纳入生均公用经费拨款范畴,今后,还应进一步将生均事业经费拨款也纳入。如果此次立法审议通过,随着新政推进,类似企业出资成立民办教育基金会,由基金会举办学校的模式会在民办领域推广,所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赠、办学积累会进入基金会,公益性的学校将成为企业的公益品牌。
熊丙奇认为,对于义务教育学校,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确定为非营利性后,国家怎样加大对非营利民办学校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让这些学校办好、办出特色,为教育者提供教育选择,促进整体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据教育思想网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