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一增一减”意在优化学科结构
“撤销学位点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因为涉及很多人尤其是师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学校内部会有一个严谨而规范的程序。”王涛说,“调整任何一个学位点,既要尊重学术委员会意见,还要上校长办公会讨论,既会考虑学科评估排名,又要评估学科发展潜力。”
实际上,改革中“做减法”并不容易。“将原来费了大力气申请下来的学位点撤掉,学校其实也是忍痛割爱。好在这次学校撤销一个二级学位点,是为了增加一个更好的学位点。”扬州大学研究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校撤销了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增加了一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光学工程)”。
2015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规定:“撤销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列其他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或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一增一减”的背后,折射出各授权单位对于学科群的通盘规划。国务院学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撤销的学术学位硕士点数量是专业学位硕士点的4倍多;专业学位硕士点数量增长了157%,反映出各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以山东大学为例,今年该校增加了海洋科学、社会学、地球物理学3个硕士一级学科,同时撤销了部分学位点。贾磊解释说,专业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也是一些学位点被撤的原因,“像今年我们撤掉的系统理论学位点,在数学学院与控制科学和工程学院都有设置,是同一批老师在教,但招生却很分散”。
记者发现,出现专业重复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各学位授权单位追求学位点越多越好,贪大求全。但在这轮主动调整中,很多高校将早期因规划不合理而设置的专业逐步淘汰。今年被撤掉最多的,是前些年很多高校扎堆上马的软件工程学位点。
也有的高校撤销部分二级学科的初衷,并非其实力不强或存在招生就业问题。一所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现有的二级学科学位点招生生源、培养和就业等情况尚好,但调整到相近的一级学科学位点后,由于硕士专业名称改变就能吸引更多、更好生源,也有利于整合校内相近学科资源,做大做强一级学科。”
动态调整也要警惕人才培养结构新的失衡
也有专家提出,要警惕学位授权点调整中可能会出现的“一刀切”现象。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端鸿说:“在调整过程中,也不排除部分高校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只保留强势学科,借机清除弱势学科,而这些弱势学科可能恰恰是高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必备的基础性学科。如果清除,可能会导致功利性‘错杀’,甚至造成人才培养结构的另一种失衡。”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属于“六代单传”专业,每年虽然仅招收一人,但依旧被保留了下来。马陆亭认为:“高校学科是按不同逻辑设立的,有的是遵循科学发展的逻辑,有的是按服务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逻辑,这些专业有的需要考虑市场因素,有的则只需要考虑科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受市场影响。”
学位点被撤对师生有无影响?实际上,学位授权点被撤销后,对在读学生影响并不大。根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规定,主动撤销的学位授权点在3年内实行有限授权,须停止招生,但保留对已招收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权。3年期满后完全撤销授权,仍未毕业研究生由学位授予单位转由本单位其他学位授权点培养并授予学位,或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学位。
“学位点调整,可能会造成隐性的学科资源流失,比如学科积淀下来的学科资源、师承关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或断裂。”马陆亭说。
王涛坦言,相关学位点的师生安排是本轮学科调整工作的难点,各个学位授权单位会妥善解决好相关方的利益问题。对于那种重复设置的专业,本来就是很多教师“一岗双责”,不存在分流的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相近学位点的学科,教师的去向问题,确实是学校亟待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