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马云,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认识他——“小马云”范小勤,尽管他早在2015年就已经在网络上被人熟知。阿里阿巴在今年双十一期间的回应则是让他真正走到亿万国人的面前,但同时也走进了一个他或许不愿涉足的世界。
因为长相,因为爆红,或者说是因为马云,无数人前来一睹其真容,带着讪笑前来,咔嚓几声便拂袖而去。不排除其中真有人怀揣爱心,我们也支持真爱心的滋养,但大多数却是沽名钓誉之辈。趁着他还有点温度,进行最后一点炒作,谋取可图之利。
消遣“小马云”范小勤搏出位的人,是这个社会的耻辱。他们炒作着“小马云”,却又对范小勤等贫困儿童的死活漠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他能否带来粉丝和经济。借助网络,“小马云”受到关注,但同样是因为网络,媚俗的伪慈善在直播着烂俗,只会让观者掩面,闻者作呕。
可笑的是,在此之前,范小勤一家几乎不知道马云是谁,更是对网上的舆论一无所知。可这些附属价值没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生活上的改变,只等来一批又一批围观的看客,营销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消费着这个年幼的孩子。
范小勤不理解大人的世界,只是对着眼前一切显得茫然无措,他甚至也不懂得人们口中的所谓直播和网红到底是什么。乃至于别人要他写字他也是胡乱涂写,面对镜头只有木讷与惶恐,。
有媒体这样形容范小勤,“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网络和现实中斑驳陆离的人性切面。”在镜子里是他的纯真和质朴,在镜子外则是现实中最真实人性的反映。镁光灯和关注度让他一夜爆红,但是生活中的他依然沉默寡言,无人作伴,我们想要改变他原本不幸的生活,却无意中造成另外一种不幸。
烂俗的直播不是伪善,而是真恶,蘸人血馒头者尤未绝也。“小马云”不是猴子,不需要虚伪的迎合。蹭热点的消费是对“小马云”的伤害,也是对社会文明的挑战。
除了那些慕名而来的崇拜者,他们迎来的还有县委官员的探望、无尽的舆论浪潮和几乎不能抹去的“网红”光环。这个9岁的男孩被动进入名利的中心,直面这个人性社会的种种,但这并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平静。
对于“小马云”范小勤来说,他不需要那么多灯光和关注,因为关注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光怪陆离的灯光暗淡,当围观的看客散去,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而他也会像过时的热点一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与消费的喧嚣相比,“小马云”范小勤需要的是良好的教育与舒适的成长环境,只有读书才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最好方式,直播拯救不了贫困儿童。“小马云”的背后是精准扶贫和贫困儿童等更沉重的话题,不是笑话和段子,更不是伪善的现场直播。
以善的名义的作恶是不值得被原谅的,倘若不是因为撞脸马云,你们会关注“小马云”吗?我们不能指望于这种不可复制的事件能挽救所有人,而是要依靠制度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能让像“小马云”范小勤这样的儿童掉队。不要忘了城市之外还有农村,富裕之外还有贫穷,网络之外,更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