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给高富帅当家庭教师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蒲老师靠父母也就靠到这个份上了,蒲爸爸也只能帮到这里了,剩下的就得靠什么?靠朋友。不过,这朋友也有富朋友和穷朋友之分,有大方朋友和小气朋友之分。
蒲老师一方面继续苦读去博取功名,要实现那“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梦想,另一方面还得解决眼前的生计问题,总得活着金榜题名吧。蒲老师没什么太多专长,就是书读得好,文章写得漂亮,虽然没考上举人进士,但还是有说服力的,那就去教书吧。
于是,靠着朋友介绍,蒲松龄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先是在淄川城西王村设馆教书,估计对待遇不太满意,然后请假出去旅游一段时间,又受聘于本邑仙人乡的王家兄弟。前后受聘于两家公司,那薪水如何呢?一说这个,蒲老师就吐槽不已,极其不满,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薪水太低,而且还条件苛刻。蒲老师对于自己早期的教师生涯有记录,其中的《闹馆》就讲到自己的薪水,一年四千文钱,也就是四吊钱,购买力如何?反正没让蒲老师实现脱贫的梦想。
而且还很苛刻,只发铜钱,如果想换成白银,你自个换去,到市场上换成白银,还得交20%的手续费,“要换银加二成银”。为什么要换成银子,估计是为了携带方便吧。那么四大吊钱,扛着背着,走在大路上也不安全。“聊斋”有个名为《牛飞》的故事,说的是有人卖牛得钱,将铜钱系在膀子上,居然被老鹰叼走 ,蒲老师估计当年扛着铜钱回家时,也被骚扰过吧。
即使如此,区区四吊钱还不如数给,一年的工作日居然长达354天,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即使如此,如果哪天学生不来,还得扣工钱,“有一天不上学也要折算。”
蒲老师教书教得一肚子怒火,在《塾师四苦》里这样描写自己的惨状:“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苦。”不过,蒲松龄是幸运的,在熬过一段苦日子之后,终于碰上富朋友了。
这个富朋友叫毕际有,是蒲老师的老乡,那可是不打丁点儿折扣的高富帅。他本人是清朝的地方知府,他父亲是明朝的户部尚书毕自严。自从进了毕府,蒲老师的运气来了,起码伙食改善了,我们读一读蒲老师描写毕家师生中午吃饭的场景:“骨横斜其满地,汁淋漓以沾裳。”可喜可贺,蒲老师终于吃上肉了,从小朋友们肉汁淋满衣裳的情景来看,蒲老师的待遇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还“膏唇欲滴”呢,就是说嘴巴上滴着油,好喜感的场面。
既然是土豪人家,给的报酬当然不会低,不然的话,蒲老师怎么会在毕府一待就是三十年,一直到七十岁才退休呢?毕家除了支付教书的薪酬,还额外有补贴,例如纸墨费,灯火费,而且还很尊师,寒冬腊月,怕蒲老师冻着,就请他住进温暖的绰然堂,里面有供暖设施;三伏天怕蒲老师热着,就请他住进清爽凉快的霞绮轩,而且有大量藏书可供阅读,毕府是山东一带有名的藏书大家。
关于蒲松龄在毕府的具体薪金,蒲老师似乎没有剧透,然而,看看“聊斋志异”似乎能得到一些信息。有篇名为《爱奴》的小说,讲的是徐生,以私塾为业,正月放假的时候回家,临时受聘,单独给一家弟子上课,时间很短,薪酬却是一两黄金。这个报酬很可能比较接近蒲老师的现实待遇。
当然,如果纯粹靠课时金来脱贫解决养老问题,以这个速度前行,跟目标还有点远,且看蒲老师还有什么其他经营。
额外经营:替土豪应酬 从事公关活动
关于这方面,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刘夫人》的佳作。说是一个名为廉生的穷小子,黄昏散步时碰上一家富户,女主人叫刘夫人,拿出本金,委托廉生经营,具体业务为贩运贸易。廉生依照东家的嘱托,运用手里的八百两银子,灵活经营,年底赚得盆满钵满,从而取得优厚的雇佣金。其实,廉生的故事,也有蒲松龄的影子在里面。
别以为蒲松龄在毕府只是教书而已,很多的时候还要充当管家、公关活动、甚至经纪人的角色。蒲老师其实很有经营头脑,替毕家办了很多实际性事物,毕家很多不方便亲自出面的事情,都是由家庭教师蒲松龄出去打点公关。例如有一年,当地政府要征用毕府的另一位家庭教师去服役,主要是替官府征税征役,毕府于是委托蒲松龄去搞公关工作,蒲老师果然不负所望,写信给当地知县,说:你们要征用毕大人的家庭教师去公干,到时候恐怕两头皆失,一头耽误了公干,另一头又耽误了毕府的子弟,又何必呢?当地知县一看,不敢耽误毕大人的子弟,也就罢了。
还有一点,蒲老师还经常替毕家跑腿,去从事购买交易工作。毕家爱菊花,于是蒲老师利用教书之余,还亲自跑去济南的菊花市场,为毕家寻求最佳菊花品种,不只是简单的购买,而且还是用品种进行交换。艺术缘于生活,蒲老师将这些经营活动也记入了小说,《黄英》就曲折地反映了蒲老师为毕家经营菊花的活动。小说主人公马子才,与一家姓陶的相邻,这家姓陶的就是菊花种植和贸易大户,靠着菊花生意,成了富户,其实也间接说明了,蒲松龄替毕家买卖菊花,是一项有盈利性质的活动。
通过这些记录,可以想象,毕府不只是将蒲松龄当成家庭教师,还将他当成管家、公关经理等,那么,老蒲的薪酬来源就是多方面的,他很有可能同时拿着家庭教师、公关经理好几份薪水。
蒲松龄到晚年,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还是实现了较低层次的财务自由,家里的田地从二十亩增加到了五十多亩,而且还请了劳动力耕耘,三代人过着衣食无虞的生活,蒲松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物质基础,才敢彻底摆脱私塾老师生涯,回到家里享受天伦之乐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学史上一个大大的传奇,而他个人的财务自由之路,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传奇。(文/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