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怎么改?看看教育大家都说了什么

2016-11-24 08:43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11月18日,由北京晨报社主办,精锐教育协办的“中高考政策校长论坛”举办。在此次论坛中,来自“京浙沪”三地100多名专家和校长齐聚一堂,就中高考政策改革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论剑”。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学实验室副主任李晓庆、北京晨报总编辑谢星文等专家、学者先后作主旨发言,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作为此次论坛的主持人特邀出席。

在上午的中考论坛上,来自杭州十五中教育集团原总校校长计国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副校长李峰、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助理卢广伟就“初中教学如何适应中考招生改革”纷纷介绍学校的做法和尝试,并发表个人见解。下午的高考论坛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龚月萍、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副校长郝臣以及来自浙江省的杭州学军中学副校长冯定应、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赵国弟就“关于新高考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思考”“新高考、新课标、新评价体系给中学教学带来哪些变革”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要站在更高角度来看高考改革

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宏观上把握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人才,是软实力。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是教育内在的职责。要实现“中国梦”,要建设人力资源的强国,而人力资源的强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上,另一个是结构上的。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仅要重学历,更主要的是知识、技能、能力,要以德树人。另一个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实质上,高考制度目前有三大缺憾。第一是制度建设,没考上清华、北大是失败,没考上重点是失败,没考上一本、二本,考上三本是失败,没考上专科更是失败。都觉得自己不成功,哪一个是学生发自内心清楚自己要什么?高考制度是不是要改?让人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

第二,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的结果代替评价的结果。考试是手段,它是工具,不是教育的最后目标。最后衡量教育质量如何,全部靠高考,这就倒置了。

第三个缺憾,学生一生中能参加三个重大考试,高考、中考、研究生考试。这些学生参加完考试背后的数据哪儿去了?

高考制度的改革,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只限于考什么、招什么,现在开始又出现了如何去应对新高考,有点偏离新改革的初衷。

我们不应站在这样的角度看,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高考制度改革。只有站得更高,才能走得更远,高考考试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为了今天。

中高考政策需要不断完善

中高考改革政策和方向越来越明晰,我曾经写过一个小评论,意思是说,请不要把一切罪责都推到中考和高考,高考和中考尽管有问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必须指出,在当前,还没有一项更好的政策,或者说还没有找出一项更好的政策来取代,甚至作补充都还没有找到。当然,中考和高考的政策需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趋于合理是毫无疑问的。

高考确实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我在高考三十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说我的梦想就是希望高考再过三十年时能够取消高考,文章发表之后有赞扬,更多的是反对。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高考不改革不行了,不改对人才的成长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还有遏制的作用。

招生权的主导到底在谁手里,我坚定地认为,高校招生权一定要放在高校,而且一定是高校办学自主权里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高考改革就永远很难深入。

近几年来,教育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就包括中考和高考的改革。高考改革已经在上海、浙江进行试点。作为中学校长将做哪些应对?还有哪些困惑和问题?希望在论坛中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这是规格高、覆盖广、话题热的论坛

众所周知,新高考已经开始,简称“三位一体”招生。上海、浙江先行试水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今年,北大和清华首次在浙江通过“三位一体”方式招生。而中考逐步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和高考录取方式接轨。

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中高考到底应不应该有“格”?有几“格”?这个格到底划多大?未来,大学如何进行人才选拔?有什么标准?中学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人才,为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这是大学和中学面临的共同问题。

作为媒体,我们不仅仅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而且要深层次参与社会生活。对于中高考改革这个关乎千家万户的大民生,北京晨报社不沉默、不缺席。晨报的《教育周刊》,除了报道教育领域的变化、服务师生家长之外,我们需要架起一道沟通、交流、研究的平台,为教育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

中高考政策改革校长论坛是一次规格高、覆盖广、话题热的论坛。此次论坛囊括了大学、高中和初中,涉及了招生改革各个学段;莅临本次论坛的专家都是重量级的,莅临本次论坛的嘉宾都是北京、上海、浙江三地的优质学校的校长。因此,本次论坛将会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